《中秋月二首》

时间: 2025-01-11 06:11:08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白话文翻译:

在青空之外,月亮的圆缺交替,东风吹拂了万古。是谁在种植丹桂,却不长出月亮的枝头?明亮的月亮高悬在寒冷的天空,大家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团圆的景象。怎能知道千里之外,是否也在经历着雨风的侵袭?

注释:

  • 盈缺:指月亮的圆满和缺损。
  • 青冥:指天空。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丹桂:指一种桂花,通常与中秋月相联系。
  • 轮枝:月亮的分支,借此表达与月亮的关系。
  • 圆魄:圆月,指明亮的月亮。
  • 寒空:指寒冷的天空。
  • 四海同:四处的人都在同一轮明月下。
  • 千里外:指远方,隐喻与亲人之间的距离。

典故解析:

  • 丹桂:在中国文化中,桂花象征着团圆和美好,常与中秋节相关联。
  • 圆月:中秋节的象征,代表团圆和亲情。
  • 东风: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春天的来临和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约685年-758年),字君谏,号白石,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律诗与绝句,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中秋节前后,反映了作者对月亮的感慨以及对人间亲情的思考,表达了对团圆的向往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李峤的《中秋月二首》以清澈的月光为背景,融合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情冷暖的思索。诗的开头以“盈缺青冥外”引入,描绘了月亮的变化与永恒的东风,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接着,诗人以“何人种丹桂”发问,暗含自己对那些在月下辛苦耕耘、追求美好的人们的敬意和思考。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一句,表达了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人们的团圆,似乎让无论身处何地的人都共享这一美好时刻。然而,最后一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则拉回了现实,提醒读者即使在这样的团圆时刻,也许远方的亲人正经历着风雨,这种情感的对比使人倍感思念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将中秋的团圆与远方的思念巧妙结合,展现了李峤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盈缺青冥外:诗人从月亮的变化入手,描绘出月亮在浩瀚天空中的状态,表现了自然的规律。
  2. 东风万古吹:借用东风的不断吹拂,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
  3. 何人种丹桂:引发思考,谁在为美好的事物而努力。
  4. 不长出轮枝:表达了一种无奈,尽管努力却难以得到应有的成果。
  5. 圆魄上寒空:月亮高悬,象征着团圆的理想。
  6. 皆言四海同:意指大家在同一明月之下,感受到团聚的美好。
  7. 安知千里外:转折,表现出对远方亲人的挂念。
  8. 不有雨兼风:暗示远方或许并不如理想中的美好,带来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中,前后句结构相似,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月亮比作团圆,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 反问:以“何人种丹桂”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对团圆的渴望与对亲情的思念,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刻的珍惜,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无奈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团圆和思念。
  • 东风: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复苏。
  • 丹桂:象征美好与追求。

这些意象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李峤的《中秋月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悲伤
    D. 愤怒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丹桂”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中“安知千里外”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无奈与思念。
    对 / 错

答案:

  1. B. 思念
  2. 团圆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