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碛寺寺僧以牌求诗》

时间: 2025-02-04 16:11:33

花石锁风烟,轩楹半是山。

门连虎溪路,桥接赵州关。

屈曲深疑步,高低屡解颜。

却应多是梦,不伴此身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石锁风烟,轩楹半是山。
门连虎溪路,桥接赵州关。
屈曲深疑步,高低屡解颜。
却应多是梦,不伴此身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石碛寺的美丽景色:花石在风烟中锁住了景色,寺庙的轩楹一半就像山一般。寺门通向虎溪的小路,桥则连接着赵州的关隘。路径曲折深邃,让人疑惑是否该继续前行,高低不平的景致多次让我豁然开朗。然而,这一切似乎只是梦境,似乎与我的身心无关。

注释:

字词注释:

  • 花石:盛开的花和石头,指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
  • :像锁住一样,形容风烟缭绕的美景。
  • 轩楹:指寺庙的建筑,轩指高大敞亮的房屋,楹指房屋的柱子。
  • 虎溪:地名,指与寺庙相连的小路。
  • 赵州关:古代著名的关隘,象征着交通要道。
  • 屈曲:曲折;深疑步:走在蜿蜒的路上,感到疑惑。
  • 解颜:解开心情,豁然开朗。

典故解析:

  • 赵州桥:建于隋代的著名古桥,象征着坚固和连接。
  • 虎溪:与历史人物和故事相关,是文化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工诗善词,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之美,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游览石碛寺时,诗人通过描绘景色抒发内心感受和对人生的思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石碛寺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细腻观察与深刻体会。首句“花石锁风烟”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自然景色的迷人之处,给人一种锁住时间与空间的感觉。接着通过“门连虎溪路,桥接赵州关”,诗人将寺庙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紧密相连,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步行过程中情感的细腻感受,“屈曲深疑步”暗示了旅行中所遇到的曲折与不确定,而“高低屡解颜”则表现了在不同的风景面前,心境的变化和豁然开朗。最后两句“却应多是梦,不伴此身閒”则是对现实的哲理思考,表明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似乎一切美好都如梦幻般短暂,令人感到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石锁风烟:描绘花石景色,给人一种固定的、幽静的氛围。
  • 轩楹半是山:暗示寺庙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山的存在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厚重。
  • 门连虎溪路:开创了与自然相连的路径,象征着人生道路。
  • 桥接赵州关:连接交通与文化,表现人文气息。
  • 屈曲深疑步:行走中遇到曲折,象征人生的探寻与迷茫。
  • 高低屡解颜:在不同的景色中,感情与思想的变化。
  • 却应多是梦:一切美好似梦,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 不伴此身閒:与内心的孤独感相呼应,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石锁风烟”,形象生动。
  • 对仗:如“门连虎溪路,桥接赵州关”,具有音乐美感。
  • 拟人: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哲理与思考,具有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石:自然的美好,象征生命的绚烂。
  • 轩楹:人文建筑,象征文化的传承。
  • 虎溪:代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 赵州关:象征交通与历史的厚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花石锁风烟”意指什么? A. 自然的美景
    B. 迷雾的恐惧
    C. 生活的烦恼

  2. “高低屡解颜”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疲惫
    B. 豁然开朗
    C. 无奈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生的思考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
  • 李白《庐山谣》:表达了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之仪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