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郭功甫妻孙夫人挽词
作者:李之仪 〔宋代〕
率己名无愧,成家德可尊。
蘋蘩招婿妇,翰墨见儿孙。
孰不承慈训,俱来哭寝门。
诗人难再得,彤管负详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孙夫人深切的怀念。她以自身的品德和家庭的美德而无愧于名声,成为了众人尊敬的对象。她在家中培养孩子,教导他们有文采。谁不接受她的教诲,今天都来到她的灵前哀悼。真是难得的诗人再也无法出现,笔者感到非常惋惜。
注释
- 率己:指以身作则,自己做得好。
- 名无愧:名声清白,没有愧疚。
- 蘋蘩:指水草,象征女性的温柔和美德。
- 翰墨:指文学和书法,象征文化素养。
- 孰不承慈训:谁不接受她的慈爱教诲。
- 哭寝门:指哀悼在灵前。
- 彤管:指红色的笔,借指文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宋代诗人,字元和,号景舫,浙江人。他以词风清新、情感细腻著称,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之仪为悼念郭功甫的妻子孙夫人而作,反映了他对她品德的敬仰及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孙夫人作为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歌鉴赏
《郭功甫妻孙夫人挽词》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挽诗,诗中展现了对孙夫人深切的怀念与敬仰。开头两句,诗人对孙夫人的品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她在家庭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展现出母亲的伟大和贤良。接下来的句子提到她的教育和对后代的影响,强调了她在家庭与社会中的重要性。最后两句,诗人对孙夫人的离去深感惋惜,认为再也难以找到这样优秀的人物,表达了对才华横溢的人的怀念和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来增添情感的深度和厚度。对比与对仗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品德的追忆与赞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率己名无愧:以自身的道德和行为来无愧于自己的名声。
- 成家德可尊:在家庭中培养出值得尊重的美德。
- 蘋蘩招婿妇:形象地描绘了孙夫人温柔贤淑,能够吸引优秀的配偶。
- 翰墨见儿孙:通过教育使后代有文化素养。
- 孰不承慈训:大家都接受她的教导,没有人例外。
- 俱来哭寝门:大家都来到她的灵前哀悼。
- 诗人难再得:难得的才华再也难以出现。
- 彤管负详论:红笔负有详尽的论述,暗指对她的作品和品质的赞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率己名无愧,成家德可尊”,使得诗句富有节奏感。
- 比喻:通过“蘋蘩”来比喻孙夫人的温柔和贤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孙夫人品德的赞美,以及对她的离世所带来的遗憾与惋惜,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蘋蘩:象征温柔和美德,代表女性的贤良。
- 翰墨:象征文化和教育,代表后代的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之仪
- C. 白居易
- D. 苏轼
-
“孰不承慈训”中的“慈训”是什么意思?
- A. 严厉的教导
- B. 温和的教诲
- C. 无情的批评
- D. 普通的建议
-
整首诗表达了哪种情感?
- A. 快乐
- B. 惊讶
- C. 惋惜和敬仰
- D. 生气
答案
- B. 李之仪
- B. 温和的教诲
- C. 惋惜和敬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此诗的主题有相似之处。
- 《红楼梦》中的诗词:关于家庭与品德的探讨,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展现了对家庭和社会的思考,情感深厚,主题关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与对孙夫人品德的赞美形成对比,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李之仪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