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巩洛道上》

时间: 2025-04-29 01:42:43

夜久露华重,寒鸦不肯栖。

月推银海上,斗过玉绳西。

风脱林衣瘦,山擎云帽低。

流萤三四点,趁队过前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久露华重,寒鸦不肯栖。月推银海上,斗过玉绳西。风脱林衣瘦,山擎云帽低。流萤三四点,趁队过前溪。

白话文翻译:

夜色已深,露水沉重,寒鸦不愿停留栖息。明月照耀着银色的海面,逐渐向西移动。风吹动着树木,显得树木的衣衫单薄,山峰仿佛托着低垂的云帽。几只流萤点点闪烁,跟随队伍飞过前面的溪水。

注释:

  • 夜久:夜晚的时间已经很长。
  • 露华重:露水凝结得很重,反射着华光。
  • 寒鸦:寒冷的乌鸦,指在寒冷的夜晚栖息的鸟。
  • 月推银海上:明月在银色的海面上移动。
  • 斗过:斗指北斗星,斗过的意思是北斗星已经过了。
  • 玉绳:指天上的银河,形象地比喻为玉制的绳索。
  • 风脱林衣瘦:风吹落树木的叶子,显得树木的衣衫单薄。
  • 山擎云帽低:山峰如同高举的手,托着低垂的云。
  • 流萤三四点:几只流萤在夜空中点点闪烁。
  • 趁队过前溪:流萤成群地飞过前面的溪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惟中,号惟白,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政治动荡的时期,身世显赫,经历了官场的沉浮。他以词作闻名,尤其擅长写景抒情,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夜行巩洛道上》写于李之仪夜行其道时,表现了诗人在夜晚的孤独与思索。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反映了他心中的寂寞与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晚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孤独的感触。开篇“夜久露华重,寒鸦不肯栖”即引入了夜晚的沉重氛围,描绘了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夜空环境,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寒鸦不肯栖息,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所归依。

“月推银海上,斗过玉绳西”则通过月亮与星斗的描写,展现出宇宙的辽阔与无垠,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月光洒在河面上,仿佛为夜色增添了几分光辉,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思绪翻涌。

接下来的“风脱林衣瘦,山擎云帽低”则通过风与树木、山与云的互动,进一步加深了自然的描写,展现了山水间的清幽与静谧。最后一句“流萤三四点,趁队过前溪”,流萤的闪烁与溪水的流动相映成趣,增添了一丝生动与灵动,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无尽思绪与对生活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展现了李之仪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久露华重:引导读者进入夜晚的场景,渲染气氛。
  • 寒鸦不肯栖:表达孤独,鸟类的不安定成了诗人心绪的映写。
  • 月推银海上:宇宙的浩瀚与月色的明亮形成对比,暗示人生的渺小。
  • 斗过玉绳西:天体的运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令人思考。
  • 风脱林衣瘦:风的描写让树木的脆弱感显现,反映出环境的严酷。
  • 山擎云帽低:山的雄伟与云的低垂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空间感。
  • 流萤三四点:流萤的闪烁让夜晚的寂静中增添了一丝动态。
  • 趁队过前溪:流萤的群体性表现出生命的韵律与流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比作玉绳,增添了诗的美感。
  • 拟人:寒鸦不肯栖,赋予了鸟类以情感,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
  • 对仗:如“风脱林衣瘦,山擎云帽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行中对自然的感受与思索,既有对孤独的感叹,也有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孤独与沉静。
  • 寒鸦:代表着诗人的孤独与不安。
  • 明月:象征着希望与思索。
  • 流萤:象征着生命的微弱与闪烁,是夜晚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鸦”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树
    C. 一种花

  2. 诗中“月推银海上”描绘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A. 月亮照耀海面
    B. 太阳升起
    C. 星星闪烁

  3. 诗中“流萤三四点”意为: A. 许多流萤
    B. 几只流萤
    C. 没有流萤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与李之仪的《夜行巩洛道上》都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但李白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而李之仪的诗则侧重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孤独感。两者在意境与情感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夜晚的深刻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之仪诗词全集》

这些参考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李之仪及其作品的背景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