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李钦之承事宅
松竹庞公宅,丘坟倚相家。
和声敦雁序,秀色茂兰芽。
鲁秉方如昔,淮流讵可涯。
踌躇不欲去,寒日任西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李钦之的宅邸,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松竹,安静的丘坟依偎在家旁。和谐的声音如同雁阵飞翔,秀丽的景色如同茂盛的兰花芽。鲁国的气节依旧如往昔,淮河的河流又怎能有尽头呢?我在这里踌躇不愿离去,任凭寒日西斜。
注释:
- 松竹:松树和竹子,象征着坚韧和高洁。
- 庞公:庞德公,历史上有名的隐士,代表着清高的风范。
- 丘坟:古代的墓地,表现出对先贤的怀念与敬仰。
- 和声敦雁序:指和谐的声音如同大雁排成行飞过,形象生动。
- 鲁秉方:鲁国的气节,指鲁国的忠义精神。
- 淮流:淮河,象征着自然的流淌与时间的无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季和,号石泉,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和人情,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之仪拜访李钦之的宅邸时,表现了他对李钦之的敬仰以及对宅邸环境的赞美,反映出当时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题李钦之承事宅》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和谐、安详的居所。诗中通过松竹、丘坟等意象,表现出一种清幽的环境,传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敬重。开篇的“松竹庞公宅”即设定了一个清雅的居所,接着“丘坟倚相家”则暗示着对历史的追思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和声敦雁序,秀色茂兰芽”两句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声音与色彩的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的世外桃源。后面的“鲁秉方如昔”则是对鲁国精神的怀念,表明诗人对道德和理想的坚守。
最后两句“踌躇不欲去,寒日任西斜”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的留恋,尽管寒日已经西斜,诗人却依然不愿离去,显现出他对友谊与自然的珍视。这种情感的细腻与丰富,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宅邸的描绘,更是对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松竹庞公宅”:描绘环境,松与竹象征高洁,庞公的宅邸意味着清高的生活。
- “丘坟倚相家”:丘坟的存在突显出对历史的追思,家与墓的相依形成对比。
- “和声敦雁序”:和谐的声音如同大雁的飞行,寓意自然的和谐。
- “秀色茂兰芽”:美丽的景色如同兰花的芽,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鲁秉方如昔”:鲁国的气节依旧,表现了对传统的坚守。
- “淮流讵可涯”:淮水流淌无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 “踌躇不欲去”:表达了对美好环境的不舍与留恋。
- “寒日任西斜”:寒冷的日子渐渐西斜,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和声比喻为雁阵,生动形象。
- 对仗:如“和声敦雁序,秀色茂兰芽”,形成美的对称。
- 象征:松竹、丘坟等意象象征着高洁与历史的厚重。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历史文化的追思,以及对友谊与自然的珍视。诗人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展现出内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松竹: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了隐士的品格。
- 丘坟: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体现传统文化的影响。
- 和声:象征和谐的生活状态。
- 兰芽: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着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水
- B. 松竹
- C. 雁阵
-
“寒日任西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留恋
- C. 喜悦
-
诗中提到的“鲁秉方”指的是哪个国家的精神?
- A. 齐国
- B. 鲁国
- C. 晋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侧重于个人情感;而《题李钦之承事宅》则更强调对友人及环境的赞美与思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之仪的诗更注重人文背景与历史的思索。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之仪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