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竹治》
时间: 2025-01-24 08:10: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兴来登最上山,真风长在可跻攀。
世间浊质能相信,云外清游岂肯闲。
怪石欲飞明落落,惊湍直下响潺潺。
寻常众目应难见,云拥真人暗往还。
白话文翻译:
有心情时我登上最高的山,真正的清风长久地在这里可以攀登。
世间的浊气能让人相信,云外的清游又怎会轻易闲逛呢?
怪石仿佛要飞起,光明闪烁,惊涛骇浪直下,声响潺潺。
寻常人们的目光应该难以看见,云雾中真正的人隐秘往来。
注释:
- 兴:心情,兴致。
- 最上山:指最高的山。
- 跻攀:攀登。
- 浊质:指世间的污浊之气。
- 云外清游:指超脱于世俗的清净游乐。
- 怪石:奇特的石头。
- 明落落:光明闪烁的样子。
- 惊湍:猛烈的急流。
- 潺潺:水流声。
- 寻常众目:普通人的眼光。
- 云拥:被云气包围。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通过“云外清游”可引申到道教思想中的隐逸与出世。道教中常提到的“云游”即指隐士以云为伴,超脱世俗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其诗歌作品闻名。其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融入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
创作背景:
《本竹治》创作于宋代,那个时期社会动荡,但文人仍然追求清净的生活与心灵的寄托。张继先通过描绘自然山水,表达对世俗的厌倦与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竹治》以宁静的山水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诗的开头“有兴来登最上山”展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诗人心中有了兴致,便登上高山,去追寻那“真风”。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接下来的“世间浊质能相信,云外清游岂肯闲”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与不满,认为浊世中的人们容易相信表象,而真正的超脱之境却是难以企及的。诗人通过“怪石欲飞明落落,惊湍直下响潺潺”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与不可预测,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最后两句“寻常众目应难见,云拥真人暗往还”则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高人或隐士往往在众人无法看到的地方,隐匿于云雾之中。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思考,隐喻着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寻找自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兴来登最上山:表达诗人心情愉悦,决定攀登最高的山,象征追求卓越。
- 真风长在可跻攀:高山之上有真正的清风,暗示纯净的心境和境界。
- 世间浊质能相信:人们容易被世俗的污浊所迷惑。
- 云外清游岂肯闲:真正的清游并不轻易可得,需付出努力。
- 怪石欲飞明落落:奇石似乎要飞起,描绘自然的奇幻。
- 惊湍直下响潺潺:急流的声音,表现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寻常众目应难见:普通人难以看见的美。
- 云拥真人暗往还:隐士在云雾中往来,象征高人隐逸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真风长在可跻攀”,与“云外清游岂肯闲”形成对称。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人生,传达哲理。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如“怪石欲飞”。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高山、清风和流淌的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反思。诗人渴望追求一种超脱的生活方式,逃离尘世的浑浊,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高远与追求。
- 风:象征清新与自由。
- 浊质:象征世俗的纷扰与污浊。
- 怪石:象征自然的奇特与力量。
- 湍流:象征生命的波动与不确定性。
- 云:象征隐秘与超脱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最上山”是指什么?
- A. 最高的山
- B. 石头
- C. 清风
- D. 水流
-
“云外清游”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 A. 追求世俗的享乐
- B. 超脱与清净
- C. 忙碌的生活
- D. 追名逐利
-
诗中“怪石欲飞”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自然的力量
- B. 生命的脆弱
- C. 人的追求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A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张继先的《本竹治》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本竹治》更强调对世俗的反思与超脱,而《山居秋暝》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两者都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表现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