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羡庵居景物清,
须知乐自苦中生。
山前尽日幽寻客,
多说荒蹊不可行。
白话文翻译:
不要羡慕庵居的清幽景色,
要知道快乐是从苦中产生的。
山前的阳光下,幽静的地方寻找客人,
很多人说那荒僻的小路是无法通行的。
注释:
- 庵居: 指隐居在庵堂或简陋的居所,通常与清静、幽雅的环境相联系。
- 乐自苦中生: 快乐是从艰苦的生活中得来的,强调经历过苦难后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 幽寻客: 指在幽静的环境中寻找访客,表达一种孤独和清静。
- 荒蹊: 荒废的小路,指不常有人走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著有多首诗作。其诗风简朴自然,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隐居生活期间,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诗中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对苦难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富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开头两句以劝诫的口吻,劝人不要羡慕隐士的悠闲生活。诗人在这里传达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快乐并不是与世无争的生活所能获得的,真正的快乐往往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会显现的。这种观点引人深思,使人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经历与反思,而非单纯的享乐。
后两句描绘了一个孤独而宁静的场景,山前的阳光下,诗人寻觅着访客,但许多人却认为这荒凉的小路无法通行。这不仅是对隐居生活的写照,也反映了对于追求的人生道路的思考。正如诗中所言,许多人往往只看到表面,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感受和追求。
整首诗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感慨,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去发现内心真正的快乐与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羡庵居景物清: 不要羡慕隐士的优美环境,这是对外界生活的否定。
- 须知乐自苦中生: 生活中的快乐,是通过艰苦的经历得来的。
- 山前尽日幽寻客: 诗人身处山前,整日沉浸在幽静的环境中,思索着与人交往。
- 多说荒蹊不可行: 很多人认为那条偏僻的小路是无法走的,暗含对世俗的无奈和对隐秘之路的推崇。
修辞手法:
- 对仗: “莫羡庵居景物清”与“须知乐自苦中生”形成鲜明对比,强调思想的深刻。
- 比喻: 把隐居生活比作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传达出对世俗的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经历和反思的重要性,揭示了快乐往往是在苦难之后才能显现的真理,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自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庵居: 象征隐逸的生活方式,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山前: 表达一种远离尘嚣的环境,象征宁静和思考。
- 荒蹊: 象征不为人知的道路,代表了追求真理和内心深处的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乐自苦中生”是什么意思?
- A. 快乐来自于轻松生活
- B. 快乐来自于艰难的经历
- C. 快乐来自于他人的赞赏
- D. 快乐来自于物质的享受
-
填空题: “莫羡庵居景物清”中的“庵居”指的是_____。
-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荒蹊”是指容易通行的小路。 (对/错)
答案:
- B
- 隐居的地方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而张继先的诗则更加强调了从苦中获得快乐的哲理,二者展现了不同的隐逸生活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