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丈尚书 其三》
时间: 2025-01-24 11:13:4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上李丈尚书 其三
作者: 王之望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蓬室有姝女,颜色耀朝晖。
幽独人未识,婵娟心自知。
高堂悬宝鉴,美丑良不欺。
借君一寸光,为妾照蛾眉。
念当有所适,辞亲结罗衣。
常恐妾命薄,失身轻薄儿。
安得嬿婉人,白头同所归。
白话文翻译:
在蓬草搭成的房子里,有位美丽的女子,她的容颜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耀眼。
她独自在幽静的地方,世人还未曾识得她,只有她自己心中明白那份婉约之美。
高堂上悬挂着一面宝镜,美与丑在镜中不会有丝毫的欺骗。
我希望借用你的一点光芒,来照亮我的眉妆。
我想着将来要有所归宿,因此辞别亲人,缝制罗衣。
我常常担心我的命运薄弱,害怕被那些轻浮之人所轻视。
我希望能得到一个温婉的人,携手白头到老。
注释:
- 蓬室:指用蓬草搭建的房屋,象征简陋。
- 姝女:美丽的女子。
- 婵娟:形容女子的美丽,常用以比喻月亮的皎洁。
- 宝鉴:宝贵的镜子,象征自我反省。
- 蛾眉:形容女子的眉毛,细长而弯曲。
- 罗衣:轻薄的衣物,常用于美丽的装束。
- 嬿婉:形容女子温婉柔美。
典故解析:
在诗中,提到的“宝鉴”不仅是一个物品,更象征着自我认知和社会对美的评价。古代常用镜子来反映真相,寓意深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风格清新,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之望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之时,反映了他对婚姻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上李丈尚书 其三》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王之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女子的内心世界。诗中通过“蓬室”与“高堂”的对比,体现出社会地位与内心追求的矛盾。女子在幽静的环境中,虽美丽却无人识得,代表了社会对个体的忽视。诗人借用“借君一寸光”的意象,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整体上,这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绘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渴望的交织,突显了人们在爱情与自我认同中的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蓬室有姝女:在简陋的房子里有位美丽的女子,暗示社会地位。
- 颜色耀朝晖:她的美丽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动人,象征希望。
- 幽独人未识:她独自生活,世人未曾了解她的美。
- 婵娟心自知:只有她自己明白内心的美丽与渴望。
- 高堂悬宝鉴:高堂中挂着宝镜,象征自我反省与真实。
- 美丑良不欺:镜子反映真实,无法掩盖美丑。
- 借君一寸光:希望借助他人的光辉照亮自己。
- 为妾照蛾眉:描绘自己美丽的容颜,渴望被他人看见。
- 念当有所适:思考未来的归宿,体现了对爱情的渴望。
- 辞亲结罗衣:为了爱情而辞别亲人,追求独立。
- 常恐妾命薄:担忧自己的命运薄弱,恐惧被人轻视。
- 失身轻薄儿:害怕被轻浮之人所伤害。
- 安得嬿婉人:希望能找到温婉的伴侣。
- 白头同所归:愿与爱人携手到老,表达对真爱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宝鉴”比喻自我反省。
- 对仗:如“美丑良不欺”对“借君一寸光”。
- 象征:通过“蛾眉”象征女性的美丽与脆弱。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丽女子的内心世界,探讨了爱情、命运与自我认同的复杂关系,表达了对真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蓬室:象征简陋的生活,反映社会地位的局限。
- 姝女:美丽的象征,代表理想中的伴侣。
- 宝鉴:自我反省和真实的象征。
- 蛾眉:女性美丽与脆弱的象征。
- 白头:象征长久的爱情与伴侣的期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蓬室有姝女”中的“姝女”指的是什么?
A. 普通女子
B. 美丽的女子
C. 老年人
D. 书生 -
诗中提到的“宝鉴”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自我反省
C. 权力
D. 自然美 -
诗人最希望的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找到温婉的伴侣
C. 享受孤独
D. 留在家中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
诗词对比:
王之望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与生活中的抉择与挣扎,王之望的诗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王之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