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四首 其四》

时间: 2025-01-27 03:26:09

江发岷山阳,河出昆崙趾。

渊源既洪深,浩浩并众水。

东流至渤澥,曲折万馀里。

经山无重数,过郡不知几。

海边有小溪,近出海山里。

未能数里间,已接潮波起。

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发岷山阳,河出昆崙趾。
渊源既洪深,浩浩并众水。
东流至渤澥,曲折万馀里。
经山无重数,过郡不知几。
海边有小溪,近出海山里。
未能数里间,已接潮波起。
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


白话文翻译:

江水从岷山的阳面流出,河流自昆仑山的脚下奔涌而出。
源头既然如此深邃,浩浩荡荡汇聚了众多河流。
水流向东奔腾到渤海,曲折蜿蜒万余里。
经过的山川数不胜数,途经的郡邑也难以计量。
海边有一条小溪,靠近海的地方从山中流出。
虽然未走多远,已经感受到潮水的波动。
到海的水虽然一样,但无法与江河相比。


注释:

  • 岷山:位于四川省,是长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 昆崙:古代神话中的山,通常被视为神仙的居所,地理上指的是昆仑山脉。
  • 渤澥:指的是渤海,古时用于指代北方海域。
  • 潮波:指海潮的波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情感见长,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王之望游历之间,受到自然环境的启发,表达对江河的赞美与思考,反映了他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杂诗四首 其四》是一首描绘江河壮丽景色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江河源头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的宏伟与神秘。首联“江发岷山阳,河出昆崙趾”,开篇即以岷山与昆仑山作为江河的发源地,强调了江河的起源与地理意义,暗示着它们的源远流长。接着,诗人通过“渊源既洪深,浩浩并众水”的描绘,展现了江河的浩瀚与深邃,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中间部分“东流至渤澥,曲折万馀里”,则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江河的流向与蜿蜒,表现出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曲折。最后,诗人在“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一句中,表达了对江河与海洋之间的思考,虽然海水与江水相连,但江河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却是无法比拟的,展现了诗人对江河独特魅力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运用了对比与排比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壮阔的自然景观与深邃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发岷山阳”意指江水从岷山的阳面流出,强调地理位置。
  • “河出昆崙趾”则指出河流自昆仑山的山脚流出,展现出河流的起源。
  • “渊源既洪深,浩浩并众水”描绘了河流的深邃与浩瀚,突显水的力量。
  • “东流至渤澥,曲折万馀里”表现了江河的流向及其曲折的过程。
  • “经山无重数,过郡不知几”则强调了河流途经的山川与郡邑之多。
  • “海边有小溪,近出海山里”描绘了海边的小溪,暗示自然的交融。
  • “未能数里间,已接潮波起”表现出小溪与海潮之间的关系。
  • “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总结了江河与海的不同,表现出对江河的赞美。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江河与海的对比,深化主题。
  • 排比:运用排比手法,如“经山无重数,过郡不知几”,增强了气势。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江河的赞美,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深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河: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流动。
  • 山川:代表自然的伟大与不屈。
  • 海洋:象征着广阔与无边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江水发源于哪个山脉? A. 泰山
    B. 岷山
    C. 华山
    D. 黄山

  2. 诗中提到的“渤澥”指的是哪个海域? A. 南海
    B. 渤海
    C. 黄海
    D. 东海

  3. 诗人通过哪一句表达了江与海的不可比性? A. “江发岷山阳”
    B. “东流至渤澥”
    C. “到海虽则同,难与江河比”
    D. “经山无重数”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之望的《杂诗四首 其四》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前者侧重于对江河的描绘与思考,后者则表达了对山水的壮丽与人生的感悟,二者在意境和情感上相互映衬,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王之望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