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南伯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3:37: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来庭竹碎秋声,令我思君重怆情。
三画当年曾擅价,五言今去合知名。
赋归已荷因风寄,酾藇终期对月倾。
但愿官军破骄敌,不妨淮海寄馀生。
白话文翻译:
清晨时分,庭院中的竹子随风摇曳,发出碎碎的秋声,这让我对你思念更加深切。往年我们曾因才华而名声显赫,如今我却因为离去而不知名。赋诗归来,已经托风寄情,盼望在月下共饮美酒。只希望官军能打败骄敌,不妨在淮海之地寄托我的余生。
注释:
- 晓来:清晨来到。
- 庭竹:庭院中的竹子。
- 碎秋声:秋风中竹子摇动所发出的细碎声音。
- 怆情:伤感的情感。
- 三画:指三笔画的字,可能是指书法方面的成就。
- 擅价:擅长于此,价格或价值被认可。
- 五言:五言诗,诗歌的形式。
- 赋归:赋诗归来。
- 荷:承受、承担。
- 因风寄:借助风传递情思。
- 酾藇:斟酒,倾倒酒。
- 终期:最终希望。
- 官军:指官府的军队。
- 骄敌:傲慢的敌人。
- 淮海:指淮河和海的地方,古代常用来指代重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生平资料相对较少,主要以其诗作而著称,常以抒情和描绘山水著称,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之望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与国家动荡背景下,表达了对友情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安定的期盼。
诗歌鉴赏:
《次韵刘南伯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了情感与思考的诗。诗中通过“晓来庭竹碎秋声”的开篇,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竹林的雅致,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而忧伤的氛围。竹子随着秋风而声响,不仅是自然的描摹,更是内心情感的折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往日时光的追忆。
诗中提到“三画当年曾擅价”,这句话流露出一种自谦的态度,虽然曾在年轻时拥有过辉煌的成就,但如今已不再为人所知,仿佛感慨时光的流逝与个人命运的变迁。接下来的“赋归已荷因风寄”,则是一种寄情于诗的体现,王之望在面对风的飘荡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诗歌之中,显示出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友情的执着。
最后的“但愿官军破骄敌”,将诗人的目光转向国家的前景,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事情感的结合,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体感受,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情绪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来庭竹碎秋声:晨光中,庭院的竹子因秋风而发出细碎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
- 令我思君重怆情:这声音触动了我的思念之情,对友人的思念愈加沉重。
- 三画当年曾擅价:我年轻时因书法出色而被认同,展现了过往的辉煌。
- 五言今去合知名:如今我已离去,名声不再,感叹时光变迁。
- 赋归已荷因风寄:我回归后,借助风将情感寄托于诗中。
- 酾藇终期对月倾:希望能在月下斟酒畅饮,享受这一份宁静。
- 但愿官军破骄敌:我希望官军能够打败傲慢的敌人。
- 不妨淮海寄馀生:即使身处淮海,也愿意寄托我的余生于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的声响比作内心的思念,体现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修辞,如“赋归已荷”和“酾藇终期”形成平衡。
- 象征:竹子象征坚韧与高洁,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友情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和内心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庭竹:象征着高洁与坚韧的品质。
- 秋声: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加深。
- 月:象征着团圆与思念,常用作寄情的对象。
- 酾藇:斟酒的动作,象征着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庭竹碎秋声”所描绘的景象主要是指什么? A. 竹子生长茂盛
B. 竹子随风摇曳发出的声音
C. 秋天的落叶 -
“三画当年曾擅价”中“三画”指的是什么? A. 诗的形式
B. 书法方面的成就
C. 画家的作品 -
诗的最后一句“但愿官军破骄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国家前途的关心
C. 对个人成就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王之望的《次韵刘南伯二首 其一》与李白的《月夜忆舍弟》均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但王之望更多地融入了对国家的忧虑,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王之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