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御制赐于真人韵》
时间: 2025-02-04 14:1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篆金章咏洞真,真中高妙孰能伦。
世缘拨去神常静,精食休来甑已尘。
且为圣明常赞化,未应栖遯便终身。
自循多幸因君命,得往琳宫见一人。
白话文翻译:
用玉篆和金章赞美洞真之道,究竟谁能与其高妙相比?
世间的缘分拨去后,神灵常常保持宁静,精气神的食物已然不再需要。
为了圣明之人常常赞美其化育,未必应该隐居终老一生。
我因君命而多有幸,得以前往琳宫见到一位。
注释:
- 玉篆金章:古代的文字,象征着珍贵和典雅。
- 洞真:指道教的深奥真理或境界。
- 高妙:指非常高深的技艺或智慧。
- 世缘:世俗的因缘,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精食:道家所说的精气食物,象征灵性修炼。
- 甑:一种蒸饭的器具,这里比喻凡俗的事物。
- 栖遯:隐居,指远离世俗。
- 琳宫:象征道教的仙境或理想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字子群,号山人,宋代诗人及道士,曾在朝廷任职,后来隐居于山林,专心修道。他的诗歌多描绘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与和谐,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张继先隐居后,表达了他对道教高深理论的赞美,并通过与世俗的对比,反映了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玉篆金章的赞美,表达了对道教真理的崇敬。开头以“玉篆金章咏洞真”引入,象征着珍贵和深邃的道理,紧接着提出“真中高妙孰能伦”,既是对洞真理的赞美,也是对世间凡俗智慧的反思。接下来的句子“世缘拨去神常静”则表明在修道过程中,世间的纷扰被抛去,内心达到了宁静的状态。
诗中“精食休来甑已尘”暗示了对尘世物质的超脱,强调了精神修炼的重要性。而“且为圣明常赞化”则表明,不应只顾隐居,更应积极参与社会,传递智慧。最后一句“自循多幸因君命”则表达了对命运的感慨,以及因缘而得的机遇。
整首诗充满了道教的哲理,既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又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洁的情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篆金章咏洞真:用珍贵的文字歌颂深奥的真理。
- 真中高妙孰能伦:在这个真理中,谁能与之相比?
- 世缘拨去神常静:当世俗的因缘去除后,神灵便常常静谧。
- 精食休来甑已尘:对精气神的追求已不再需要世俗的物质。
- 且为圣明常赞化:应当为圣明之人常常赞美其化育。
- 未应栖遯便终身:未必应只隐居终老一生。
- 自循多幸因君命:因君主之命而多有幸事。
- 得往琳宫见一人:得以前往理想的地方见到一位高人。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篆金章”比喻珍贵的道理。
- 对仗:如“世缘拨去”与“神常静”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琳宫象征理想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追求道教的真理与境界,同时反思隐居与参与世俗生活的关系,强调精神修炼的重要性和对命运的接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篆:象征高贵的文化与智慧。
- 金章:象征权威与尊贵。
- 洞真:代表道教的深奥哲理。
- 琳宫:象征理想的精神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洞真”指的是什么? A. 世俗生活
B. 道教的深奥真理
C. 个人名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精食”意味着什么? A. 物质享受
B. 精神修炼
C. 饮食习惯
答案:B -
诗人认为隐居终老是否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A. 是的
B. 不是
C. 不确定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月下独酌》李白:体现孤独与追求自由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次御制赐于真人韵》与《静夜思》:两者都探讨了思考与理想的关系,但《次御制赐于真人韵》更侧重于道教哲理,而《静夜思》则着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