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子观筇竹杖》

时间: 2025-01-24 08:10:57

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他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浩然子观筇竹杖
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他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

白话文翻译:

这根筇竹杖原本是子猷园里的竹子,今天却被他取来随身携带。
我自怜高洁的品节,不过是虚无的事物,能在这荒野山行中与它相伴。

注释:

  • 子猷:指的是王羲之的号,子猷园是王羲之的竹园,象征着高雅的气质。
  • 筇竹杖:筇竹是一种细长的竹子,常用来制作拐杖。
  • 高节:指高洁的品格或节操。
  • 虚无:指没有实质意义,空洞的。
  • 野外山行:在野外山中行走,指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方式。

典故解析:

“子猷园”出自王羲之的竹园,象征着文人雅士的高洁和淡泊。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清白。诗中提到的“高节”与“虚无”形成对照,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间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写山水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张继先游历山水之间,受到自然景色和个人感悟的启发,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筇竹杖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开头提到的“子猷园里枝”,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竹子成为文人气质的象征。诗人在这里感到一种亲切,也暗含了对理想的向往。

然而,随之而来的“今朝他取手中携”则显示出一种无奈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感到失落。通过“自怜高节虚无物”的表达,诗人意识到高洁的品格在世俗中是多么的脆弱,仿佛无物可依,虚无缥缈。

最后的“野外山行得共伊”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尽管理想渺茫,但在山水之间仍能找到一丝慰藉。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理想的执着,构成了整首诗的核心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本是子猷园里枝”:竹杖来源于文化名人的竹园,暗示着高贵的出处。
    • “今朝他取手中携”:现在被他带走,暗示理想的失落和现实的接纳。
    • “自怜高节虚无物”:对高洁品格的感叹,体现出一种自我反思。
    • “野外山行得共伊”:在自然中找到了某种安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筇竹杖”比喻理想与追求。
    • 对仗: 诗中句式平衡,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筇竹杖的象征,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现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筇竹杖: 代表高洁的品格,象征着文人的理想追求。
  • 子猷园: 典雅的文化背景,传达出高雅的气息。
  • 野外山行: 代表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子猷园里枝”指的是哪个文化名人的园子?

    • A. 李白
    • B. 王羲之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高节”主要指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高洁的品格
    • C. 个人成就
  3. 诗人对筇竹杖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不屑一顾
    • B. 充满敬意
    • C. 感到失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张继先在对自然的描写中,都流露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的个性,而张继先则表现出一种沉静的思考与内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解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诗词的背景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