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歌》
时间: 2025-02-04 13:35:1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大道歌
作者: 张继先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
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
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
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
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
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道理并不遥远,实际上在每个人的内心中。物质虽然是空的,但内在的本性并不是空的。如果本性不空,和气就会安住,气息回归元海,生命便无穷无尽。想要让神明留在体内,不要在灵台中留下一物。若心中有物,神明便不清晰,精神耗散则损伤筋骨。神明驾驭气息,气息留住形体,不需要杂乱的术法来追求长生。术法容易理解却难以领悟,既然理解了却又不专心去实践。因此,尽管千千万万的人学习,最终也只有极少数人能成功。如果神明出离,便要将其收回,神明回到体内,气息自然回归。如此朝夕之间,自然会产生真实的本性。
注释
- 道:指的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或真理。
- 空性:佛教中指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的,强调内在的真实和外在的虚幻。
- 神不出:指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 灵台:指的是心灵的清净之处。
- 赤子:指纯真无邪的心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宋代人,著名道教诗人,擅长道教哲理的表达,作品多体现出道教的思想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大道歌》创作于宋代道教思想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内在修行的强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和修身养性的关注。
诗歌鉴赏
《大道歌》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道教诗作,诗人张继先在诗中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道教的核心思想——内在的修行与自我反省。全诗以“道不远,在身中”开篇,强调道理并不遥远,而是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一观点既是对道教宇宙观的反映,也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呼唤。接下来的句子则进一步探讨了“空性”的概念,指出物质的空虚与精神的真实之间的关系。诗中提到的“性若不空”和“气归元海”表明,只有在心灵清净的状态下,才能获得无穷的生命力。
诗人在后面部分提到,想要保持神明的清晰,必须让心中不留杂物,这是一种对内心宁静和专注的追求。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将神与气的关系比喻为驾驭与被驾驭的关系,强调了内在修行和外在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诗人以“赤子产真胎”结束,象征着回归本真与纯粹的境界。这首诗不仅是对道教思想的精炼总结,也是对人们内心修行的鼓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不远,在身中”:强调道理近在咫尺,真正的智慧在每个人心中。
- “物则皆空性不空”:物质是空的,但内在的本性是实在的。
- “欲得身中神不出”:想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晰。
- “物在身中神不清”:心中若有杂念,便难以保持清晰的精神状态。
- “神驭气,气留形”:神明能驾驭气息,而气息则维持形体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神”比作驾驭者,形象地表现出内心的控制与引导。
- 对仗:如“朝朝还暮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在修行的重要性,提倡心灵的宁静与清晰,从而达到一种长生久视的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象征宇宙的法则与真理。
- 空性:象征事物的本质与内在的真实。
- 神:象征精神与意识的高度集中。
- 气: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能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大道歌》的主题是什么?
- A. 外在追求
- B. 内在修行
- C. 自然景色
- D. 人际关系
-
诗中提到“赤子”,指的是什么?
- A. 孩子
- B. 纯真无邪的心灵
- C. 老人
- D. 动物
-
诗中的“物则皆空性不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 A. 物质重要
- B. 物质是虚幻的
- C. 物质和精神一样重要
- D. 精神是虚幻的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by 老子
- 《无量寿经》
诗词对比:
- 《道德经》与《大道歌》: 两者均强调内在修行与道德修养,但《道德经》更侧重于哲学思考,而《大道歌》则通过诗歌形式表达了道教思想的具体应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道教文化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