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春暮郊行》
时间: 2025-01-26 03:38: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茫茫原野,正春深夏浅,芳菲满目。蓄得新亭千斛泪,不向风前枨触。渲碧波恬,浮青峰软,烟雨皆清淑。渔樵如画,天真只在茅屋。堪叹古往今来,无穷人事,幻此沧桑局。得似大江流日夜,波浪重重相逐。劫后残灰,战馀弃骨,一例青青覆。鹃啼血尽,花开还照空谷。
白话文翻译:
在广袤的原野上,正是春天渐深、夏天渐浅,满眼是芬芳的花草。我在新亭里积累了无数的泪水,却不愿在风前与之碰触。波光如洗,青山柔和,烟雨如同清丽的女子。渔夫和樵夫的生活宛如一幅画,天真的乐趣只在那茅屋中。感叹古今往来,无尽的人事,宛如这一片沧桑景象。就像长江水日夜奔流,波浪一波接着一波。经历过劫难的残灰,战争末期的遗骨,处处都被绿色覆盖。杜鹃鸟鸣啼着,血色已尽,花开依然照亮空谷。
注释:
- 茫茫:形容广阔无垠,难以看清的样子。
- 芳菲:形容花草的芳香和美丽。
- 千斛泪:形象比喻,表示悲伤与感慨的积累。
- 渲碧波恬:描绘水面平静,波光粼粼的美景。
- 渔樵如画:渔夫和樵夫的生活如同美丽的画卷。
- 劫后残灰:经历劫难后的残余。
- 鹃啼血尽:杜鹃鸟的啼叫伴随着悲伤,象征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精卫(1883-1944),字伯熊,号逸舟,近代政治家、诗人。他是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参与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后在抗日战争期间投向日本,其政治行为受到历史的广泛讨论。汪精卫的诗风细腻,常以抒情和描绘自然景象为主。
创作背景:
《百字令 春暮郊行》创作于汪精卫政治生涯的晚期,正值国家动荡与个人境遇的交织。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百字令 春暮郊行》通过对春夏交替时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茫茫原野”一语,便将读者引入一种辽阔而深邃的境地,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千斛泪”,则暗示着内心深处的悲伤与思索,形成鲜明对比。诗中“渔樵如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恬淡美好,也映射出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从自然景象到人事变迁,最后回归到个人情感的抒发,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结尾的“鹃啼血尽,花开还照空谷”,不仅留下了深刻的意象,也引发了对生命与死亡、希望与失落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深邃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茫茫原野:引入广阔的自然场景,展示春天的气息。
- 正春深夏浅:时间的转换,春天渐深,夏天初现,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芳菲满目:自然界的美好和生机,营造出一种愉悦的视觉感受。
- 蓄得新亭千斛泪:暗示作者内心的积蓄与情感的悲伤。
- 不向风前枨触:表达对悲伤的逃避与不愿表达。
- 渲碧波恬,浮青峰软:描绘宁静的水面与柔和的山峦,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渔樵如画:生活的简单与美好,仿佛画卷般静谧。
- 堪叹古往今来:对历史的感叹与无尽的人生哲思。
- 得似大江流日夜:比喻生命的奔流不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劫后残灰,战馀弃骨:经历战争后的残破与哀伤,暗示历史的沧桑。
- 鹃啼血尽,花开还照空谷:生命的循环与悲伤的铭刻,象征着希望与失落的对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斛泪”,形象生动地表达悲伤。
- 对仗:如“渲碧波恬,浮青峰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花开还照空谷”,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从自然的美好出发,最终引向对人事沧桑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历史的追问,反映了个体在历史大潮中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原野:象征广阔与自由。
- 春夏:代表生命的轮回与希望。
- 泪水:象征悲伤与感慨。
- 渔樵:代表简单生活的美好。
- 空谷:象征孤独与内心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斛泪”指的是什么? A. 快乐的泪水
B. 悲伤的泪水
C. 感动的泪水
D. 愤怒的泪水 -
诗中提到的“渔樵”是指什么? A. 渔民和樵夫
B. 诗人和画家
C. 学者和农民
D. 战士和商人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自然美的描绘
C.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D. 对友谊的珍惜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思,但更侧重于孤独与友谊。
- 《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动荡的感慨,与《百字令 春暮郊行》有相似的历史背景,但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汪精卫诗文选》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唐宋元明清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