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温公挽词四首 其四》

时间: 2025-01-11 22:42:33

少年真狷浅,射策本粗疏。

欲广忠言地,先收众弃馀。

流离见更化,邂逅捧除书。

赵孟终知厥,他人恐骂予。

意思解释

司马温公挽词四首 其四

原文展示:

少年真狷浅,射策本粗疏。
欲广忠言地,先收众弃馀。
流离见更化,邂逅捧除书。
赵孟终知厥,他人恐骂予。

白话文翻译:

少年时的我确实比较幼稚,写的诗文也显得粗糙。
如果想要广泛传播忠言,首先要收集众人的意见,摒弃多余的言辞。
在世事变迁中,偶然间我捧起了书籍。
赵孟(赵孟頫)终究会明白我的心意,而其他人却可能会指责我。

注释:

  • 狷浅:狷,指刚直或刚愎;浅,意指肤浅或不成熟。
  • 射策:古代举荐人才的考试,策为文书,此处引申为写作。
  • 忠言:忠实的劝告。
  • 流离:流离失所,形容社会动荡或个人遭遇不幸。
  • 邂逅:偶然相遇。
  • 赵孟:指赵孟頫,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此处隐喻知音或理解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闻名,风格清新自然,兼具豪放与婉约。

创作背景:

《司马温公挽词四首》是苏辙为悼念其好友司马光所作,表达了对司马光的敬重与怀念,同时反映了他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几句简练的文字,展现了诗人对自己年轻时的反思,以及对忠言的重要性的认知。开篇用“少年真狷浅”自谦,承认年轻时的不足与浮躁,体现了诗人谦逊的态度。接着提到“欲广忠言地,先收众弃馀”,强调了忠言的传播需要广泛的理解与选择,显示了诗人对言辞的珍重。

诗中“流离见更化,邂逅捧除书”,暗示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成长,流离不仅是对物质的损失,也是对精神的洗礼。而最后一句“赵孟终知厥,他人恐骂予”,则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与担忧,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期待有理解自己的人,但又害怕被误解与指责。

整首诗透过个人感悟,折射出对时代的关怀和对真理的追求,展现了苏辙深邃的思想与宽广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年真狷浅:自我反思年轻时的冲动和幼稚。
  2. 射策本粗疏:指年轻时的写作水平不高,文笔粗糙。
  3. 欲广忠言地:希望能够广泛传播忠诚的劝告。
  4. 先收众弃馀:首先要收集众人意见,去除多余的言辞。
  5. 流离见更化:经历世事变迁,看到事物的变化。
  6. 邂逅捧除书:偶然中接触到书籍,获取知识。
  7. 赵孟终知厥:期待有理解自己的朋友(如赵孟頫)。
  8. 他人恐骂予:担心其他人会指责自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少年真狷浅,射策本粗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隐喻:用“书”象征知识与智慧,体现了对学习的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个人成长的反思,以及对忠言传播的重要性的认识。诗人通过自谦的方式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对社会的关怀,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年:象征年轻与无知,代表人生的初期。
  • 忠言:象征真理与智慧,传递对社会的责任感。
  • 流离:象征变迁与动荡,反映人生的无常。
  • :象征知识与文化,寄托了对学习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少年真狷浅”中“狷”字的意思是: A. 温和
    B. 刚直
    C. 忍耐
    D. 幼稚

  2. 诗中提到的“赵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司马光
    B. 赵孟頫
    C. 苏轼
    D. 李白

  3. “先收众弃馀”说明了什么道理? A. 不要听取他人的意见
    B. 广泛收集意见,摒弃多余
    C. 只听取自己的想法
    D. 不需要忠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司马温公挽词》均体现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显豪放,后者则是沉静反思。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