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适一百五日太平寺看花二绝》
时间: 2025-01-11 22:54: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遍入僧房花照眼,细寻芳径蝶随行。
归时不怕江波晚,新有桥虹水上横。
小槛明窗曾不住,闲花芳草遣谁栽。
但须匹马寻幽胜,携取清樽到处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太平寺看花的情景。诗中说,花开遍布僧人的房间,花香扑鼻,令人眼前一亮;在幽静的花径上,蝴蝶轻轻跟随。归程时不怕江上的波浪已经很晚,因为新建的桥像彩虹一样横跨水面。小窗前的栏杆曾经不曾停留,闲散的花草究竟是谁栽种的呢?只要骑上一匹马去寻找那幽静的胜地,带上清酒到处开怀畅饮就好。
注释:
- 遍入:广泛地进入。
- 僧房:僧人的房间。
- 照眼:映入眼帘,让人感到明亮。
- 芳径:香气四溢的小路。
- 归时:回去的时候。
- 江波:江上的波浪。
- 新有:新建的。
- 桥虹:桥像彩虹一样。
- 小槛:小窗前的栏杆。
- 闲花芳草:闲散的花草。
- 遣:谁来照料或栽种。
- 匹马:骑上一匹马。
- 幽胜:幽静的胜地。
- 清樽:清酒的酒樽。
典故解析:
- 太平寺:太平寺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寺庙,常常成为文人墨客游览、吟咏的地方。
- 桥虹:此处形象地描绘了桥的美丽,象征着连接与通达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溪,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尤以豪放、清丽的风格见长。其诗词多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辙游历太平寺时,正值百花盛开的时节,作者在此际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通过对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意象和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花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开头两句通过“花照眼”和“蝶随行”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美景,给人以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仿佛让人置身于花海之中。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归途的惬意,表达了对江波与桥虹的美丽景象的赞美,流露出一种洒脱的心境。
诗的后半部分则引人深思,提到“小槛明窗曾不住”,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让人对生活中那些美好而又转瞬即逝的时光有所感慨。最后一句“但须匹马寻幽胜,携取清樽到处开”则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在自然中寻找乐趣、享受生活的愿望。整首诗内容丰富,意象鲜明,既有对美景的描绘,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苏辙的才华与个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遍入僧房花照眼:形容花开遍布在僧人的房间,吸引人的目光。
- 细寻芳径蝶随行:在花径上细细寻找,蝴蝶自然跟随,表现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 归时不怕江波晚:回家的时候不怕江上波浪的晚归,体现了心境的放松与自在。
- 新有桥虹水上横:新建的桥像彩虹一样横跨在水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
- 小槛明窗曾不住:小窗前的栏杆曾经没有停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闲花芳草遣谁栽:闲散的花草究竟是谁栽种的,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
- 但须匹马寻幽胜:只需骑上一匹马去寻找幽静的胜地,表现对自由的向往。
- 携取清樽到处开:带着清酒到处开怀畅饮,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桥虹”比喻桥的美丽,形象生动。
- 拟人:蝴蝶随行,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如“归时不怕江波晚,新有桥虹水上横”。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花的美丽和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 蝶:象征自由与灵动。
- 江波:象征生活的波折与不安。
- 桥虹:象征连接与美丽的希望。
- 清樽:象征享受生活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遍入僧房花照眼”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僧人打坐
- B. 花开遍地
- C. 江水波涛
-
诗的最后一句“携取清樽到处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无奈
- B.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C. 对花草的怜惜
-
诗中提到的新桥象征了什么?
- A. 生活的艰辛
- B. 美丽的连接
-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江畔独步寻花》:孟浩然
诗词对比:
苏辙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隐逸,而后者则带有对国家动乱的忧愁。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前者悠闲自在,后者则沉重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