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其三》
时间: 2025-01-26 02:29: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雄藩客帝,尽摧枯拉朽,目无余子。
平等自由还未得,日日侵陵胡底。
边备犹虚,寇兵伺隙,缓急将无恃。
频年征讨,九州依旧残碎。
徒自咄咄书空,毛锥安用,大戟长枪抵。
词赋纵堪悬日月,莫补时艰狂费。
倚剑长吟,凭鞍环顾,欲问天天醉。
流光难返,几乎周甲平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雄大的外藩势力对帝国的威胁,摧毁了一切,令人无法再有所依靠。平等与自由尚未实现,每天都被外敌侵犯。边防依然虚弱,敌人伺机而动,急需的防备无法依赖。经过多年的征讨,整个国家仍旧残破不堪。只能空自叹息,写作和言辞又有什么用呢?无论是毛锥还是大戟长枪,似乎都无法抵挡现实的困境。即便是词赋能够挂在日月之上,也无法补救时艰,都是浪费。倚剑长吟,环顾四周,想要询问天上,是否也醉于这流逝的光阴。流光难以回返,岁月几乎已如周甲那样平凡无奇。
注释:
- 雄藩:指强大的外藩或外敌。
- 尽摧枯拉朽:形容摧毁得彻底。
- 平等自由:指社会的平等与自由,强调未能实现。
- 日日侵陵:每天都受到侵犯。
- 边备犹虚:边防准备仍然虚弱。
- 频年征讨:指多年征战。
- 徒自咄咄书空:徒然在空中叹息。
- 毛锥、长枪:武器,象征抵抗。
- 词赋:诗文,表现了文化创作的无力感。
- 流光难返:时间一去不复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用宾,近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政治思考,风格上带有悲壮与忧国忧民的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感受到外敌威胁与内忧外患交织的局面,隐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诗歌鉴赏:
王用宾的《百字令 其三》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忧虑。整首诗充满了悲壮和激愤的情感,诗人以强烈的笔触描绘了外敌的侵扰与国家的残破。开篇即以“雄藩客帝”引入,暗示外敌势力的强大,似乎没有什么能够抵挡。接着,诗人通过“平等自由还未得,日日侵陵胡底”,表达了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与现实的失望,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绘边防的虚弱和敌人的伺机而动,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忧虑。多年的征讨并未能换来安宁,反而使国家更加破碎。由此,诗人感到无奈,认为即使是文学创作也无法改变现实,形成了对文化与政治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
最后,诗人以“倚剑长吟,凭鞍环顾”收结,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彰显了诗人在动荡历史背景下的孤独感与无力感。整体而言,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还蕴含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雄藩客帝:揭示外敌的强大,暗含国家的危机感。
- 尽摧枯拉朽:强调外敌的摧毁力。
- 平等自由还未得:表达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 日日侵陵胡底:反映出外敌的不断侵犯,国家安全的危机。
- 边备犹虚:说明国防力量的不足。
- 频年征讨:强调征战的长期性与无效性。
- 徒自咄咄书空:表达对文学创作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
- 流光难返:感叹时间不可逆转,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多有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用“毛锥、大戟”比喻武器,象征抵抗力量的无力。
- 夸张:如“词赋纵堪悬日月”,夸大了文学的价值与现实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国家的危机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以及对时局的无奈与失望。通过描绘外敌的威胁,诗人深刻反思了文化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展现了历史的悲剧性和个人的无力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雄藩:象征外敌的强大。
- 剑:象征抵抗与斗争的决心。
- 流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百字令 其三》的作者是? A. 王用宾
B. 李白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平等自由还未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乐观
B. 对现状的失望
C. 对战争的期待 -
诗中“流光难返”意指什么? A. 时间可以回溯
B. 时间一去不复返
C. 时间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对比,王用宾的《百字令 其三》更加集中于对外敌威胁的描写,而杜甫则更加强调内心的忧虑与对国家的关切。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关切,但视角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王用宾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近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