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台》

时间: 2025-02-04 15:27:47

老去逃名何所为,渔蓑常向水云披。

竿头高挂一轮月,泽畔轻移百丈丝。

烟雾直寻巢父乐,江湖无复子牟思。

不知严濑谁能似,十里龙湾九曲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去逃名何所为,渔蓑常向水云披。
竿头高挂一轮月,泽畔轻移百丈丝。
烟雾直寻巢父乐,江湖无复子牟思。
不知严濑谁能似,十里龙湾九曲池。

白话文翻译:

年纪渐老,逃避名利又为了什么呢?我常穿着渔蓑,坐在水边和云朵相伴。钓竿上高高挂着一轮明月,河边轻轻摇曳着百丈长丝。烟雾中寻找父亲的乐趣,而在广阔的江湖中再也没有儿子的牵挂。不知道这严峻的溪流,有谁能与之相媲美?那十里长的龙湾和九曲的池塘。

注释:

字词注释:

  • 渔蓑:渔夫的衣物,这里表示隐居生活的象征。
  • 竿头:钓竿的顶端。
  • 泽畔:水边,沼泽旁。
  • 百丈丝:表示长长的钓线,形象地描绘钓鱼的情景。
  • 烟雾:这里指代自然环境中的烟霭,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严濑:指急流或险滩,体现自然的险峻。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烟雾直寻巢父乐”,可能暗指对父亲(或长辈)的怀念,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鹤鸣,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悠然自得、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往往隐居于山水之间,追求心灵的宁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显然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总结,表达了他对名利的逃避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钓台》通过描绘诗人钓鱼的情景,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首句“老去逃名何所为”,直接揭示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反思,采用了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退隐生活的向往。接着,诗人以“渔蓑常向水云披”描绘出自己常常与自然为伴的画面,渔蓑不仅是渔夫的衣物,也象征着一种简单而又恬淡的生活方式。

在后两句中,诗人用“竿头高挂一轮月”和“泽畔轻移百丈丝”展现出夜钓的宁静与美好,月光与钓线的结合,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后两句则引入对自然的进一步思考,“不知严濑谁能似”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似乎在呼唤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在意象的营造上十分成功,诗人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表现了对名利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一种洒脱、悠然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去逃名何所为:年纪大了,逃避名利又有什么意义呢?
  2. 渔蓑常向水云披:我常常穿着渔蓑,坐在水边,享受与云朵相伴的乐趣。
  3. 竿头高挂一轮月:钓竿的顶端高高挂着明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泽畔轻移百丈丝:在水边,钓线轻轻摇曳,显示出钓鱼的悠闲。
  5. 烟雾直寻巢父乐:烟雾中寻找父亲的乐趣,反映对家庭的思念。
  6. 江湖无复子牟思:在广阔的江湖中,已没有儿子的牵挂,体现了老年人对过往的释怀。
  7. 不知严濑谁能似:不知道这险滩有谁能比得上,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8. 十里龙湾九曲池:十里长的龙湾和曲折的池塘,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竿头高挂一轮月,泽畔轻移百丈丝”,展现出诗词的对称美。
  • 比喻:将渔蓑与自然相结合,表现了隐居生活的理想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钓鱼这一活动,表达对名利的超然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蓑:象征隐逸与宁静的生活方式。
  • 月亮:象征清静、明亮的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 钓竿:象征耐心与静谧,反映生活的从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老去逃名何所为”的意思是: A. 年龄增长带来的烦恼
    B. 对名利的反思与超脱
    C. 对年轻时光的怀念
    D. 希望能获得名利

  2. “竿头高挂一轮月”中“月”所象征的主要是: A. 繁华
    B. 宁静与和谐
    C. 生命的短暂
    D. 世俗的忙碌

  3. 诗中提到的“严濑”指的是: A. 平静的水面
    B. 险滩或急流
    C. 渔民的生活
    D. 满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钓台》同样表达了隐逸与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梁鹤鸣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名利的超脱。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