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萧颖士
作者: 贾邕 〔唐代〕
原文展示:
子欲适东周,门人盈岐路。
高标信难仰,薄官非始务。
绵邈千里途,裴回四郊暮。
征车日云远,抚己惭深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萧颖士的送别之情。诗中描绘了他想要去东周的情景,门徒们在岐路上聚满了人。高远的志向难以仰望,而薄弱的官职并非最初的追求。漫长的旅途绵延千里,傍晚时分四周的景象显得愈加迷离。征途的车马在日暮中渐行渐远,回首自省时却感到深深的惭愧。
注释:
- 适:去、往。
- 东周:指周朝的东周时期,这里可能暗指理想的归宿或追求。
- 盈岐路:门徒在岐路上聚满,暗示人多热闹。
- 高标:高远的理想或标杆。
- 薄官:微薄的官职。
- 绵邈:绵延广阔,形容路途遥远。
- 裴回:徘徊、回旋。
- 征车:出行的车子。
- 抚己:“抚”指自我反思,“深顾”指深深地思考。
典故解析:
“东周”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周朝的分期,东周时期相对西周而言,是一个文化相对繁荣而政治动荡的时代。因此,诗中提到的“东周”可能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地方。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贾邕,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写送别诗闻名,作品多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及送别之情。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送别友人萧颖士时,表达了对其追求理想的祝福和对前路艰辛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送别的场景,情感深邃而细腻。开首两句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萧颖士东行的祝福,同时也暗含了对其前途的忧虑。中间几句则通过对高标与薄官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强调了高远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而微薄的官职并非人们追求的目标。最后两句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及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经历的困境的关切。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唐代诗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子欲适东周”:表达了对萧颖士的祝福及其追求。
- “门人盈岐路”:描述送别时热闹的场景。
- “高标信难仰”:反映对理想的敬仰与追求的艰难。
- “薄官非始务”:指出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 “绵邈千里途”:形容旅途的遥远与艰辛。
- “裴回四郊暮”: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回归的犹豫。
- “征车日云远”:描绘离别的场景。
- “抚己惭深顾”:自我反思,情感更显深沉。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标信难仰,薄官非始务”,形成对比。
- 比喻:“征车日云远”比喻旅途的漫长与孤独。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追求理想的祝福、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 “东周”:象征理想的归宿与追求。
- “门人”:象征关心与祝福的人。
- “高标”:象征高远的理想。
- “薄官”:象征现实的局限与无奈。
- “征车”:象征旅途与人生的艰辛。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周”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西周
- B. 东周
- C. 三国
- D. 隋唐
- “薄官非始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官职的渴望
- B. 对现实的无奈
- C. 对理想的追求
- D. 对朋友的祝福
- 诗中提到的“东周”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可以参考李白的《送友人》以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都有送别的主题。
- 诗词对比:李白的送别诗往往豪放激昂,而贾邕的作品则更显细腻与沉思,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相关古诗词集
- 唐代文学研究资料
- 贾邕的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