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时间: 2025-01-22 15:00:31

非花非雾前时见,满眼娇春。

浅笑微颦。

恨隔垂帘看未真。

殷勤借问家何处,不在红尘。

若是朝云。

宜作今宵梦里人。

意思解释

采桑子

作者: 晏几道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非花非雾前时见,满眼娇春。
浅笑微颦。恨隔垂帘看未真。
殷勤借问家何处,不在红尘。
若是朝云。宜作今宵梦里人。

白话文翻译:

这不是花,也不是雾,之前见过,满眼都是娇艳的春色。
轻轻一笑,微微皱眉。恨不能隔着帘子看到她的真貌。
殷勤地问她家在哪里,却发现不在红尘之中。
如果她是朝霞中的云彩,倒不如做今夜梦中的人。

注释:

  • 非花非雾:形容所见之物既不像花也不像雾,暗含朦胧之意。
  • 娇春:指的是美丽的春天,春光明媚。
  • 浅笑微颦:指轻轻一笑和微微皱眉,表现出一种矛盾而又可爱的神态。
  • 垂帘:形容隔着帘子,无法清晰地看到对象。
  • 红尘:指世俗的尘世。
  • 朝云:指清晨的云彩,象征美丽而又短暂的事物。

典故解析:

“红尘”一词常用于古诗词中,象征世俗生活与繁华喧嚣。在此诗中,作者借用“红尘”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对尘世繁华的逃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约 1030-1110年),字巨源,号容斋,北宋词人,以其词风清丽婉约而著称,深受后世推崇。他的词多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情感细腻而真实。

创作背景:

《采桑子》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士人生活闲适,晏几道的词多反映这种生活状态。此诗表达了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歌鉴赏:

《采桑子》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首句“非花非雾前时见”即以朦胧的意象引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暗示了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与渴望。接下来的“满眼娇春”则以春天的美好景象衬托出内心的柔情,表现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所爱之人的倾慕。

词中“浅笑微颦”不仅描绘了女子的娇媚神态,也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既有欢喜又有忧愁。接着“恨隔垂帘看未真”突显了对于爱的渴望及无法相见的遗憾,情感愈加浓烈。最后两句“殷勤借问家何处,不在红尘”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若她是晨曦中的云彩,宁愿沉醉于梦中,体现了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逃避。

整首词情感细腻而真挚,意象生动,表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好与遗憾,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非花非雾前时见:借助“花”和“雾”构建一种朦胧的美感,表达对某种美好事物的回忆。
  2. 满眼娇春:春天的景色如娇媚的女子一般,令人心醉。
  3. 浅笑微颦:通过肢体语言展示女子的可爱与矛盾,增添情感的复杂性。
  4. 恨隔垂帘看未真:表达了对爱人未能相见的遗憾和渴望。
  5. 殷勤借问家何处,不在红尘:展现对理想中爱情的向往,暗示一个超脱的生活态度。
  6. 若是朝云。宜作今宵梦里人:愿意沉醉于梦中,体现对美好幻影的追求和对现实的逃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喻为“娇春”,体现生命的美丽与活力。
  • 拟人:女子的笑与皱眉被赋予情感,使其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繁华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丽、爱情与生命的短暂。
  • :象征朦胧、神秘与不可捉摸的情感。
  • :代表希望、生命与生机。
  • 红尘:象征世俗生活的繁华与喧嚣。
  • 朝云:象征短暂而美好的事物,反映出对理想状态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采桑子》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晏几道
    • D. 苏轼
  2. 诗中“浅笑微颦”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矛盾
    • C. 悲伤
    • D. 兴奋
  3. 诗中“红尘”指的是?

    • A. 天上
    • B. 天堂
    • C. 世俗生活
    • D. 自然界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蝶恋花》 - 李清照
  • 《浣溪沙》 - 秦观

诗词对比:

  • 晏殊《蝶恋花》: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但更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短暂。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惆怅,情感细腻而丰富。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