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时间: 2025-01-27 03:47:08

飞花自有牵情处。

不向枝边坠。

随风飘荡已堪愁。

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

楼中翠黛含春怨。

闲倚阑干见。

远弹双泪惜香红。

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花自有牵情处。不向枝边坠。随风飘荡已堪愁。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阑干见。远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

白话文翻译:

飞舞的花瓣自有它牵挂的地方,却不愿意停留在枝头。它随风飘荡,已然让人感到忧愁,更伴随着东流的流水,经过了秦楼。楼中那翠绿的眉黛含着春天的怨恨,闲倚在栏杆上,看到远方,眼泪流淌,怜惜那香红的花瓣。暗自怨恨,美丽的容颜与花的光景竟是相同的命运。

注释:

  • 飞花:指飘落的花瓣,象征着美丽和短暂。
  • 牵情处:指与情感相连的地方。
  • 秦楼:古代的楼阁,可能指代古代的美丽和繁华。
  • 翠黛:形容女子的眉毛,通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 闲倚阑干:悠闲地倚靠在栏杆上。
  • 双泪:形容眼泪,表达悲伤情感。
  • 玉颜:形容美丽的面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约989年-1055年),字叔原,号惭愧,宋代词人。他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著称,作品多描绘离愁别绪,情感细腻,常被后人称为“词中之龙”。

创作背景:

《虞美人》是晏几道在其晚年创作的词作,表现了对逝去青春和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惋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们多有感伤之情,尤其在春日时节,飞花与流水的景象更能引发对美好事物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虞美人》通过飞花与流水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感慨与惋惜。开头“飞花自有牵情处”,既表现了花瓣的自由飞舞,也暗示了诗人与美好事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接着提到“不向枝边坠”,让人联想到一种无奈与失落,花瓣不愿停留的背后,似乎是对美丽时光的无法把握。

“随风飘荡已堪愁”,花瓣随风而去,带走的不仅是花的形态,更是与之相连的情感,令诗人感到忧愁。东流的流水与秦楼的联想,更增添了一层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秦楼则代表了曾经的繁华与记忆。

“楼中翠黛含春怨”,楼中含春的女子,眉黛如翠,正是那个时代美人的典型象征,她们的怨愁与花瓣的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的“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更是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美丽和青春的无奈与惋惜,诗人对命运的思考与感慨在此刻交织,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飞花自有牵情处:花瓣自由飞舞,暗示情感的依附与流动。
  2. 不向枝边坠:花瓣不愿停留,象征美好事物的短暂。
  3. 随风飘荡已堪愁:花瓣随风而去,带来忧愁的情感。
  4. 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流水象征时间,秦楼代表记忆的美好。
  5. 楼中翠黛含春怨:美人眉黛含愁,象征青春的怨恨。
  6. 闲倚阑干见:悠闲的姿态,反衬内心的忧愁。
  7. 远弹双泪惜香红:流泪怜惜花瓣,情感的深切。
  8. 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对美丽和青春的无奈和怨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瓣比作逝去的美好,暗含了青春的短暂。
  • 拟人:花瓣和流水似乎有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闲倚阑干见”与“远弹双泪惜香红”,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青春与美好的怀念与惋惜,透过飞花流水的意象,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飞花:象征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流动。
  2.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3. 秦楼:寓意着美好的记忆与历史的厚重。
  4. 翠黛:象征美人的容颜与青春的嫉妒。
  5. 双泪:表达悲伤与感情的深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飞花自有牵情处”意指什么?

    • A. 花瓣有自己的归宿
    • B. 花瓣随意飘舞
    • C. 花瓣对情感有执念
    • D. 花瓣总是掉落
    • 答案:C
  2. “楼中翠黛含春怨”中“翠黛”指代什么?

    • A. 春天的花朵
    • B. 美人的眉毛
    • C. 楼中的植物
    • D. 水中的倒影
    • 答案:B
  3. 整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青春的欢庆
    • B. 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 C. 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 D. 对历史的追忆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梦江南》

诗词对比:

  • 晏几道《虞美人》李清照《如梦令》:二者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感伤,但晏几道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与美好短暂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情感的纠葛。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