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同心·楚乡春晚》
时间: 2025-02-04 16:19: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乡春晚,似入仙源。拾翠处闲随流水,踏青路暗惹香尘。心心在,柳外青帘,花下朱门。对景且醉芳尊。莫话消魂。好意思曾同明月,恶滋味最是黄昏。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楚乡傍晚,仿佛进入了仙境。漫步在拾取翠绿的地方,悠闲地随着流水,踏青的路上隐约飘来香气。心心相印,柳外青色的帘子,花下红色的门。对着美景,尽情地喝酒陶醉。不要再提消魂的往事。曾经的美好时光和明月相伴,而如今最让人难受的便是黄昏。思念之处,只有一纸红笺,满是无尽的泪痕。
注释:
- 楚乡:指的是楚地,古代的楚国,地处今湖北一带,以风景秀丽著称。
- 春晚:春天的傍晚,象征着温柔和宁静。
- 拾翠:采摘绿色植物,常用来形容春日郊游的乐趣。
- 香尘:形容春天的花香和尘埃,暗示着春天的气息。
- 芳尊:美酒,通常用来指代美酒和饮酒的场景。
- 红笺:红色的信纸,常用来写情书,象征思念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约989年-1055年),字叔原,号少君,宋代词人,擅长写婉约细腻的词作。其词风清丽、细腻,情感真挚,常表达对爱情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两同心·楚乡春晚》创作于宋代,背景是一个春天的傍晚,诗人以楚乡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春天的美好印象和对爱情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两同心·楚乡春晚》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词作。开篇即以“楚乡春晚”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傍晚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漫步春光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心中涌起对爱情的向往和思念。通过“心心在,柳外青帘,花下朱门”,展现了两情相悦的美好意境,柳帘和朱门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
接下来的“对景且醉芳尊”,则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酒的陶醉。在“莫话消魂”中,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现实的痛苦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的“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更是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红笺象征着思念,而啼痕则暗示着无尽的泪水,情感深邃而真实。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爱情的苦涩,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乡春晚:描绘楚地的春天傍晚,营造出一个温柔的环境。
- 拾翠处闲随流水:漫步在春光中,随流水而行,表现闲适的心境。
- 踏青路暗惹香尘:踏青的路上,香气弥漫,暗示春天的生机。
- 心心在,柳外青帘,花下朱门:描绘爱情的美好,心心相印。
- 对景且醉芳尊:面对美景,陶醉于酒中,享受当下。
- 莫话消魂:不要提及令人消魂的往事,暗含忧伤。
- 好意思曾同明月:曾经与明月同在,象征美好时光。
- 恶滋味最是黄昏:黄昏带来的是失落和孤独。
- 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思念之处,只有泪痕与情书,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晚比作仙源,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如“香尘”,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情味。
- 对仗:如“心心在,柳外青帘”,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好和黄昏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往事的追忆,展现出一种既美丽又忧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晚:象征温柔的时光与美好的回忆。
- 柳外青帘:象征爱情的甜美与隐秘。
- 朱门:象征家庭与温暖的港湾。
- 芳尊:象征快乐与沉醉的时刻。
- 红笺:象征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楚乡春晚”指的是哪个季节的哪个时段?
- A. 夏天的早晨
- B. 春天的傍晚
- C. 秋天的中午
- D. 冬天的夜晚
-
诗人提到的“心心在”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快乐
- C. 爱情
- D. 失落
-
“一纸红笺”象征着什么?
- A. 友谊
- B. 思念
- C. 财富
- D. 哀伤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晏几道的《两同心·楚乡春晚》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爱情的感慨,但晏几道更侧重于春天的自然景色与忧伤的情感,而李清照则更关注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内心的苦闷。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晏几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