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5-04-28 13:55:36

著雨林花红晕湿。

风袅晴丝,吹入眉峰碧。

绿遍池塘芳草色。

催归杜宇声声急。

病起绿窗春事寂。

何处留春,深院濛濛月。

金缕歌残檀板歇。

海棠梦醒梨花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著雨林花红晕湿。风袅晴丝,吹入眉峰碧。绿遍池塘芳草色。催归杜宇声声急。病起绿窗春事寂。何处留春,深院濛濛月。金缕歌残檀板歇。海棠梦醒梨花白。

白话文翻译:

细雨湿润了林中的花朵,花瓣上泛着红晕。轻风缭绕着晴天的丝线,吹拂着我的眉头,像碧色的山峰。池塘边绿草如茵,芳香四溢。杜鹃的啼声催促着我归去,声声急促。病中我躺在绿窗之下,春天的景象显得寂静无声。春天究竟留在何处?深院中朦胧的月光照耀着。金缕歌声已残,檀板也停止了敲打。海棠的梦醒来时,梨花已然白了。

注释:

  • 著雨:形容细雨绵绵。
  • 林花:林中的花朵。
  • 红晕湿:花瓣上因为雨水而显得湿润的红色光晕。
  • 杜宇:指杜鹃鸟,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 金缕歌:古代一种乐曲,通常用金色线绣成的乐器伴奏。
  • 海棠梦醒:海棠花的梦境醒来,象征春天的结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孟钿(生卒年不详),字子昂,号梅石,清代诗人,擅长词作。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风格清丽而有深度。

创作背景:

《蝶恋花》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诗人常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孤寂和对春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开篇以“著雨林花红晕湿”引入,营造出一种温润的春日氛围,接着通过“风袅晴丝,吹入眉峰碧”营造出轻盈的感觉,让人感受到春风的轻柔。诗中对池塘边“绿遍芳草色”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随着“病起绿窗春事寂”的出现,诗人内心的孤独感逐渐显露,病痛使他无法享受春日的美好,反而感到一种失落和寂静。接着的“何处留春,深院濛濛月”更是加深了这种孤独感,春天似乎在深院中悄然消逝,月光模糊而朦胧。

最后的“金缕歌残檀板歇,海棠梦醒梨花白”则是诗人对春天的怀念与惋惜,金缕歌与檀板的沉寂象征着春天的结束,梦醒时分,海棠依旧美丽,但梨花却已白了,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美好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强烈的情感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深刻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著雨林花红晕湿:细雨滋润了林中的花朵,花瓣上泛着红色的光晕,描绘了春雨中的美丽景象。
  2. 风袅晴丝,吹入眉峰碧:轻风拂动着晴空中的丝线,吹拂到诗人的眉头,形象地表达了春风的柔美。
  3. 绿遍池塘芳草色:池塘边绿草如茵,芳香四溢,营造了春天的生机感。
  4. 催归杜宇声声急:杜鹃鸟声声催促,让人感受到一种急迫感,象征着春天的短暂。
  5. 病起绿窗春事寂:诗人因病躺在窗前,春天的美好与他无关,显得格外寂静。
  6. 何处留春,深院濛濛月:春天的去向不明,深院中朦胧的月光显得孤寂。
  7. 金缕歌残檀板歇:音乐声已停止,象征着春天的结束。
  8. 海棠梦醒梨花白:梦醒时分海棠依旧美丽,但梨花却已白了,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事寂”比喻春天的景象在他心中消逝。
  • 拟人:如“催归杜宇声声急”,赋予杜鹃鸟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着对仗的特征,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春天的美好与诗人内心孤独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花:象征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 杜鹃: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急促。
  •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考。
  • 海棠与梨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著雨”指的是什么天气? A. 雪天
    B. 晴天
    C. 雨天

  2. “杜宇”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3.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A. 期待
    B. 失落与惋惜
    C. 无所谓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蝶恋花》一样,均有对春天的感慨。
  • 《水调歌头》则通过月光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主题上与《蝶恋花》有共鸣,但情感基调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诗词解析集》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