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便凉诗示秬等》

时间: 2025-01-25 15:37:27

暑别齐纨知有日,秋生蕲竹果如期。

月明半夜似相觅,角怨五更知为谁。

风露满天河转后,江山千里雁来时。

短檠莫倦亲灯火,又见槐花黄满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秋后便凉诗示秬等 张耒 〔宋代〕

暑别齐纨知有日,秋生蕲竹果如期。 月明半夜似相觅,角怨五更知为谁。 风露满天河转后,江山千里雁来时。 短檠莫倦亲灯火,又见槐花黄满枝。

白话文翻译

夏天离去,齐纨(一种细薄的丝织品)不再需要,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蕲竹(一种竹子)的生长也如期而至。 半夜里,明亮的月光似乎在寻找什么,五更时分,角声(古代军中的号角声)的哀怨让人疑惑是为了谁。 天河转动后,满天风露,千里江山中,雁群南飞。 不要厌倦在短檠(矮小的灯架)旁亲近灯火,又见槐花黄满枝头。

注释

  • 齐纨:古代齐国出产的一种细薄的丝织品,常用来比喻夏日的炎热。
  • 蕲竹:蕲春(今湖北蕲春)出产的竹子,常用来比喻秋天的凉爽。
  • 角怨:角声的哀怨,指古代军中的号角声,常用来表达哀愁或思乡之情。
  • 短檠:矮小的灯架,这里指灯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立秋后感受到秋意渐浓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哀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立秋后的自然变化为背景,通过对暑去秋来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季节交替时的景物变化和诗人的情感波动。首联通过对“齐纨”和“蕲竹”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夏去秋来的自然规律。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月光、角声、风露和雁群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寂静和辽阔,以及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哀愁。尾联则以灯火和槐花为喻,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张耒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暑别齐纨知有日,秋生蕲竹果如期:通过“齐纨”和“蕲竹”的比喻,表达了夏去秋来的自然规律。
  2. 月明半夜似相觅,角怨五更知为谁:月光和角声的意象,渲染了秋夜的寂静和诗人的孤寂。
  3. 风露满天河转后,江山千里雁来时:风露和雁群的意象,展现了秋夜的辽阔和诗人的哀愁。
  4. 短檠莫倦亲灯火,又见槐花黄满枝:灯火和槐花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齐纨”和“蕲竹”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季节的变化。
  • 拟人:如“月明半夜似相觅”,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暑别齐纨知有日,秋生蕲竹果如期”,语言工整,意境和谐。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立秋后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哀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齐纨:比喻夏日的炎热。
  • 蕲竹:比喻秋天的凉爽。
  • 月明:象征秋夜的寂静和诗人的孤寂。
  • 角怨:象征哀愁和思乡之情。
  • 风露:象征秋夜的辽阔和诗人的哀愁。
  • 雁群:象征季节的变迁和诗人的哀愁。
  • 灯火:象征温暖和希望。
  • 槐花:象征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齐纨”和“蕲竹”分别比喻什么?

    • A. 夏日的炎热和秋天的凉爽
    • B. 冬天的寒冷和春天的温暖
    • C. 雨天的湿润和晴天的干燥
    • D. 山的高耸和水的流动
  2. 诗中的“月明半夜似相觅”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哀愁
    • C. 宁静
    • D. 期待
  3. 诗中的“短檠莫倦亲灯火”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感?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现实的无奈
    •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庭坚《秋怀二首》: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秦观《秋日三首》: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张耒《立秋后便凉诗示秬等》与黄庭坚《秋怀二首》:两者都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张耒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黄庭坚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全面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