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题二首》

时间: 2025-01-27 04:56:02

寒雨萧萧桐叶惊,浪浪还作夜阶声。

西风忽起幽人觉,枕簟凉时向五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题二首 张耒 〔宋代〕 寒雨萧萧桐叶惊,浪浪还作夜阶声。 西风忽起幽人觉,枕簟凉时向五更。

白话文翻译:

寒雨萧萧,桐叶被惊动,雨声浪浪,夜阶上回响。 西风突然吹起,幽居之人感到,枕席凉意,直逼五更时分。

注释:

  • 寒雨:指秋天的雨,带有寒意。
  • 萧萧:形容雨声。
  • 桐叶惊:桐叶因雨声而颤动,形容雨势之大。
  • 浪浪:形容雨声连续不断。
  • 夜阶声:雨声在夜间的台阶上回响。
  • 西风:秋风。
  • 幽人:指隐居或幽居的人。
  • 枕簟:枕头和竹席。
  • 五更:古代计时法,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大约是凌晨三点到五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感受。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隐居或闲居时期,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通过寒雨、桐叶、西风等自然元素,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感受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幽人”可能是诗人自指,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雨、桐叶、西风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的“寒雨萧萧桐叶惊”一句,既描绘了雨声的连续不断,又通过“桐叶惊”这一动作,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感。而“西风忽起幽人觉”则巧妙地引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使得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雨萧萧桐叶惊”:这句描绘了秋夜的雨声,通过“萧萧”形容雨声的连绵,而“桐叶惊”则赋予了桐叶以生命,仿佛它们因雨声而颤动。
  • “浪浪还作夜阶声”:这句继续描绘雨声,用“浪浪”形容雨声的连续不断,而“夜阶声”则指雨声在夜间的台阶上回响,增强了夜的静谧感。
  • “西风忽起幽人觉”:这句引入了西风,通过“忽起”形容西风的突然,而“幽人觉”则指隐居之人感受到了西风的凉意。
  • “枕簟凉时向五更”:这句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感受,通过“枕簟凉”形容夜的凉意,而“向五更”则指时间已接近黎明。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桐叶惊”,赋予了桐叶以生命,使其仿佛因雨声而颤动。
  • 比喻:如“浪浪”形容雨声的连续不断,增强了雨声的形象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幽人”可能是诗人自指,反映了他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雨:象征着秋天的凉意和季节的变迁。
  • 桐叶:代表着自然界的一部分,因雨声而颤动,增添了诗的动感。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来了凉意和变化。
  • 枕簟:代表着隐居生活的舒适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幽人”指的是什么? A. 隐居的人 B. 幽暗的地方 C. 幽灵 D. 幽深的山谷

  2. 诗中的“五更”大约是几点到几点? A. 凌晨一点到三点 B. 凌晨三点到五点 C. 凌晨五点到七点 D. 凌晨七点到九点

  3. 诗中的“浪浪”形容的是什么? A. 风声 B. 雨声 C. 水声 D. 雷声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夜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秋兴八首》: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杂题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秋夜的自然景物,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张耒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