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腊春先到,微阴日易醺。
鸟声犹寂寂,木意已欣欣。
云起山分叠,风生水蹙纹。
断肠何处笛,偏向醉中闻?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气息已经提前到来,微弱的阴云让阳光变得迷醉。
鸟儿的叫声依然是寂静的,树木却已显露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云雾在山间盘旋,风吹动水面,泛起涟漪。
我的断肠之情何处可以倾诉,唯有在醉意中听到那笛声。
注释:
- 破腊:指腊月结束,春天即将来临。
- 微阴日:轻微的阴云覆盖在阳光之上。
- 醺:醉意,指人在阳光下感到迷醉的状态。
- 犹:依然,表示状态没有改变。
- 欣欣:形容树木等生命的蓬勃生长。
- 云起山分叠:云雾在山间上下起伏,层叠的样子。
- 水蹙纹:水面因风吹而泛起波纹。
- 断肠:形容心中极度的悲伤。
- 笛:指乐器,象征倾诉心情的方式。
- 偏向醉中闻:醉意中听到笛声,暗示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著称。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和词作,尤其以古体诗见长,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季,正值腊月即将过去,反映了陆游对春天的渴望与期待,同时也蕴含了他对人生无常以及个人情感的思考。诗中描绘的春天意象和内心的孤独相互交织,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诗歌鉴赏:
《残腊二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陆游对春天的期待和对人生苦闷的感悟。诗的开头“破腊春先到”即以春天的到来为引子,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随后,“微阴日易醺”则描绘了春天初来的状态,阳光虽有些阴云笼罩,却依然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反映出一种复杂的心情。
接下来的两句“鸟声犹寂寂,木意已欣欣”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诗人内心的孤寂,鸟儿的沉寂与树木的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对比,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渴望。同时,“云起山分叠,风生水蹙纹”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云雾和水面的波纹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美好。
最后一句“断肠何处笛,偏向醉中闻”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失落与孤独的深切感受。笛声在醉意中显得格外清晰,暗示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内心情感的无奈倾诉。整首诗在春天的背景下,传达出一种既渴望又忧伤的情感,令人感受到陆游深厚的诗歌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破腊春先到:腊月已经结束,春天的气息提前到来,表现出生命的萌动。
- 微阴日易醺:轻微的阴云让阳光变得迷醉,暗示着春天的温暖和诗人的恍惚。
- 鸟声犹寂寂:鸟儿的声音依然寂静,反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木意已欣欣:树木已经开始展现出新的生机,暗示春天的到来。
- 云起山分叠:云雾在山间层叠起伏,描绘出春天的景象。
- 风生水蹙纹:风吹动水面,泛起涟漪,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变化。
- 断肠何处笛:内心的悲伤无处倾诉,笛声成为情感的寄托。
- 偏向醉中闻:在醉意中听到的笛声,暗示情感的复杂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破腊春先到”用“破腊”比喻春天的来临,寓意新生。
- 对比:“鸟声犹寂寂,木意已欣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 拟人:云雾和水面被赋予生命,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渴望及内心的孤独。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自然的美好,也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苦闷,使得诗歌情感更加深邃。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鸟声:传递出自然的静谧与生命的渴望。
- 树木:象征着生命的生长与繁荣。
- 云雾:表现出春天的多变与神秘。
- 水面波纹:象征着内心情感的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破腊”指的是哪个时期?
- A. 腊月
- B. 春天
- C. 夏天
- D. 秋天
-
“微阴日易醺”中的“醺”是什么意思?
- A. 清晰
- B. 饥饿
- C. 醉意
- D. 明亮
-
诗中“鸟声犹寂寂”反映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生气
- D. 平静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中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与陆游的孤独情感形成对比。两首诗都通过春天的意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