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圌山绝顶》
时间: 2025-01-11 11:1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圌山绝顶
作者:上思 〔清代〕
极目微茫接远天,
山光水色两悠然。
风尘不到烟萝里,
云月时来梵座前。
僧影独依幽涧树,
钟声疑上夕阳船。
相看举世同蕉鹿,
三叹孤峰仰昔贤。
白话文翻译:
远望天际微茫相接,山水之间显得悠然自得。
尘世的烦扰无法侵入这烟雾缭绕的山林,
云与月时而在禅座前飘来。
僧影静静依偎在幽深的涧边树下,
钟声仿佛在夕阳的船上飘荡。
相比之下,世间的纷扰与烦恼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不禁三次感叹,这孤峰令我仰望昔日的贤人。
注释:
- 极目:远远地眺望。
- 微茫:模糊的样子,形容远处的景色。
- 悠然:闲适,自在的样子。
- 烟萝:指山中的烟雾和缭绕的藤萝。
- 梵座:佛教的座位,禅宗的修行之地。
- 僧影:僧侣的身影。
- 幽涧树:深邃山谷中的树木。
- 钟声:寺庙的钟声,象征宁静和时间的流逝。
- 蕉鹿:蕉和鹿,常作为隐士生活的象征。
- 昔贤:往昔的贤人,指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或修道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上思,生活在清代,是一位以山水诗闻名的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他的作品多受道家和佛教思想影响,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创作背景:
《登圌山绝顶》创作于上思游历圌山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的陶醉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圌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诗人在绝顶俯瞰四周,感受到自然的壮美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登圌山绝顶》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诗人站在高处,能够极目远眺,感受到山水之美,这种体验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
开篇的“极目微茫接远天,山光水色两悠然”,给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感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泊。接下来的“风尘不到烟萝里”,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宁静的氛围,尘世的繁忙与污浊无法侵扰到这里,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境。
“云月时来梵座前”一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云与月的交替仿佛是在与诗人对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此后,诗人描绘了僧侣的孤独身影,与钟声交相呼应,营造出一种禅意深远的氛围,使人心生向往。
最后两句“相看举世同蕉鹿,三叹孤峰仰昔贤”中,诗人通过蕉和鹿象征隐士生活,表达了对贤人的怀念与敬仰,使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升华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极目微茫接远天”:极目远眺,天际模糊相接,暗示诗人视野的开阔。
- “山光水色两悠然”:山水景色悠然自得,传达宁静的情感。
- “风尘不到烟萝里”:尘世的烦扰未能侵入这片宁静。
- “云月时来梵座前”:云月时而飘至禅座前,增添了诗的意境。
- “僧影独依幽涧树”:僧侣孤独地依偎在幽深的树下,表现一种静谧。
- “钟声疑上夕阳船”:钟声仿佛在夕阳的船上,象征时间的流逝。
- “相看举世同蕉鹿”:同样的景象让人反思世俗,蕉与鹿象征隐士。
- “三叹孤峰仰昔贤”:诗人对孤峰的感叹,怀念昔日的贤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光水色”,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比喻:钟声如同在船上,增强了意境的深度。
- 拟人:云月的来临仿佛在与诗人交流,增添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贤人智慧的怀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 山水:象征自然的美与宁静。
- 僧侣:代表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蕉鹿:隐士的象征,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极目微茫”中的“微茫”指什么? a) 明亮
b) 模糊
c) 清晰 -
“风尘不到烟萝里”中的“风尘”指什么? a) 自然现象
b) 世俗烦扰
c) 轻风 -
诗中提到的“僧影”代表了什么? a) 诗人的身影
b) 生活的孤独
c) 内心的宁静
答案:
- b) 模糊
- b) 世俗烦扰
- c) 内心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 孟浩然《过故人庄》:同样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宁静与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山水诗研究》
- 《清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