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中杂题》

时间: 2025-02-04 15:33:11

屯云失南山,三日吹细雨。

岁月不贷人,蛙声遽如许!

一年复一年,老至不可御。

下湿病在脾,余息仅如缕。

枯皮裹瘦骨,半属松下土。

屋坏要当颠,安能强撑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屯云失南山,三日吹细雨。
岁月不贷人,蛙声遽如许!
一年复一年,老至不可御。
下湿病在脾,余息仅如缕。
枯皮裹瘦骨,半属松下土。
屋坏要当颠,安能强撑拄!

白话文翻译:

云层聚集在南山失去了光彩,连续三天细雨绵绵。
岁月无情,不会对任何人心软,蛙鸣声急促得如此!
一年又一年,年华老去,已无法抵挡。
身体湿气侵袭,病痛在脾脏,余下的气息微弱如丝。
枯瘦的皮肤包裹着瘦骨,半身已埋在松树下的土地里。
房屋已要倾覆,怎能强撑着不倒?

注释:

  • 屯云:云层聚集,形容天气阴沉。
  • 失南山:失去南山的光彩,意指环境的变化。
  • 岁月不贷人:岁月不宽恕任何人,暗示时间的无情。
  • 蛙声遽如许:蛙声急促而响亮,营造出一种紧迫感。
  • 不可御:无法抵挡或阻止。
  • 下湿病在脾:指湿气侵袭,导致脾脏病痛。
  • 余息仅如缕:余下的气息微弱如丝线。
  • 枯皮裹瘦骨:形容身体枯瘦的状态。
  • 安能强撑拄:如何能强行支撑着不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理想,作品广泛,尤以诗词闻名,风格多样,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斋中杂题》创作于陆游晚年,时值社会动荡不安,个人遭遇困厄。诗中流露出对岁月流逝和自身衰老的无奈与感慨,显示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斋中杂题》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陆游的诗歌艺术特色。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与无奈。前两句通过描绘阴雨天气,引入了生活的沉闷,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对时光的感慨。接下来的几句则直接表达了对衰老、疾病和生命脆弱的深刻思考,显示出诗人对于人生的无力感。

诗中反复出现的“年”和“老”,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时间感,诗人似乎在以自己作为例证,提醒人们珍惜光阴。最后两句则以对比的方式,将身体的虚弱与外界环境的变化结合在一起,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挣扎。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境遇,也折射出时代的困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屯云失南山:描绘阴沉的天气,暗示忧愁的心情。
  2. 三日吹细雨:细雨连绵,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3. 岁月不贷人:时间不饶人,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4. 蛙声遽如许:蛙声急促,增强了诗中紧迫感。
  5. 一年复一年:时间的循环,强调生命的无常。
  6. 老至不可御:衰老的到来无法抵挡,体现了对衰老的无力。
  7. 下湿病在脾:身体的病痛,暗示健康的脆弱。
  8. 余息仅如缕:生命的微弱,展现出诗人对生存的感慨。
  9. 枯皮裹瘦骨:形象地描绘了衰老的身体。
  10. 半属松下土:暗喻归于自然,生命的终结。
  11. 屋坏要当颠:房屋倾斜,象征着生活的不堪重负。
  12. 安能强撑拄:感叹自己无力支撑的境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余息仅如缕”,形象地表现生命的脆弱。
  • 对仗:如“岁月不贷人,蛙声遽如许”,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岁月被描述为不宽恕的人,赋予了时间以人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衰老与疾病的深刻感慨,以及对生命脆弱的反思,诉说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挣扎,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现实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忧愁和沉重的心情。
  • :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蛙声:暗示生命的急促和急迫感。
  • 松下土:象征归于自然与生命的终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斋中杂题》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陆游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岁月不贷人”是什么意思?

    • A. 时间会对人宽容
    • B. 时间不会对人心软
    • C. 人可以控制时间
    • D. 时间是可以借来的
  3. “余息仅如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生命的脆弱感慨
    • C. 对健康的自信
    • D. 对快乐的向往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陆游《斋中杂题》:更倾向于感慨个人的衰老与沧桑,展现对生命的思考。
  • 杜甫《春望》:则更注重社会的动荡与国家的兴亡,悲切的情感更为明显。

参考资料:

  • 《陆游集》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