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塞燧烟销,将军罢度辽。
前军严阵垒,大汉静氛嚣。
玉勒飞黄静,金戈太白遥。
塞门歌舞入,红旆暮飘飘。
白话文翻译:
九塞的烟雾渐渐消散,将军已经停止了对辽东的征伐。
前方的军队严阵以待,大汉朝的气氛宁静而祥和。
战马在月光下安静地飞奔,金戈的声音在太白山遥远的地方回荡。
塞外的歌舞逐渐进入视野,红色的旗帜在黄昏的风中轻轻飘扬。
注释:
- 九塞:指的是边塞的九个要塞,象征着边疆的防线。
- 燧烟:指的是烟雾,通常与战火有关,这里表示战斗的烟雾已经消散。
- 将军罢度辽:指将军停止了对辽东的征伐,暗示战争的结束。
- 前军:指前方的军队。
- 大汉:指汉朝,寓意国家的安定。
- 玉勒:指的是用玉石装饰的马具,象征高贵的骑士或战马。
- 金戈:指的是武器,象征战斗。
- 太白:指的是太白山,常作为地名或象征意象。
- 塞门:指的是边塞的门口,象征边境。
- 红旆:指的是红色的旗帜,象征着军队或国家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应麟,明代诗人、文学家,字仲明,号湘川,晚号梅溪,生于明万历年间。他以书法、诗词、文学批评而著称,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其作品常反映出对国家和历史的关注。
创作背景:
《入塞》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安定的时期。诗中表现了对边疆局势的关注,展示了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来临,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渴望。
诗歌鉴赏:
《入塞》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的诗作,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宁静与和谐。诗中“九塞燧烟销”一句,通过对战火烟雾的消散描绘,传达出战争的结束,令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气氛。接下来“将军罢度辽”则直接表明了军事活动的停止,给人以宽慰的感觉。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且层次分明,前半部分通过对军阵和氛围的描写,表现出战斗的紧张与严肃,而后半部分则通过对马匹、金戈及歌舞的描绘,转向一种宁静、祥和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转不仅让人感受到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也让人对生活在边塞的士兵和人民产生同情与敬意。
此外,诗中“红旆暮飘飘”一句,营造出一种美丽而又动人的景象,红色的旗帜在黄昏的微风中轻轻飘扬,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希望,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塞燧烟销:意指战斗的烟雾已然散去,暗示战争的结束。
- 将军罢度辽:将军停止了对辽东的征伐,象征着国家的安宁。
- 前军严阵垒:前线军队严阵以待,显示出军队的纪律与警惕。
- 大汉静氛嚣:大汉朝的气氛宁静而祥和,反映出国家的安定。
- 玉勒飞黄静:战马安静地飞奔,象征着高贵的骑士精神。
- 金戈太白遥:战斗的声音在远处的太白山回荡,展现出一种遥远的战斗感。
- 塞门歌舞入:边塞的歌舞逐渐进入视野,显示出生活的乐趣。
- 红旆暮飘飘:红色的旗帜在黄昏的微风中轻轻飘扬,象征着国家的繁荣。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尤其在每句的字数和节奏上形成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运用“将军”、“前军”、“玉勒”等意象,传达出边塞生活的真实感。
- 象征:红旆和歌舞象征着繁荣和和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结束的庆祝,传递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基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宁、人民幸福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象征战争与纷乱。
- 将军:象征领导者与战争的结束。
- 歌舞:象征生活的欢乐与安宁。
- 红旆:象征国家和民族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九塞燧烟销”的含义是什么?
A. 战斗仍在继续
B. 战斗的烟雾已经消散
C. 战斗即将开始
D. 战斗没有结束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将军罢度辽”表示__。
-
判断题:诗中描绘了边塞的和谐与宁静。 (对/错)
答案:
- B
- 战争的结束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庄》:诗人白居易描绘了夜晚宁静的景象,与《入塞》有相似的主题。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作,同样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
诗词对比:
- 《出塞》(王昌龄):同样描绘边塞生活,但更聚焦于战争的壮烈与士兵的英勇。
- 《塞下曲》(卢纶):同样是边塞诗,体现出战争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胡应麟《诗文集》
- 《明代文学史》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