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牡丹》
时间: 2025-01-26 06:19: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绣罢双鸾字。筝院靓,帘垂地。倚镜妆慵,传出脸情眉意。多事啼鹃,又唤春愁起。对离觞,总无味。画堂里,红烛销成泪。惊心绿杨嘶骑。月冷秦楼,箫声如诉憔悴。谁向屏风,写别程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白话文翻译:
刺绣完了双鸾字,筝声悦耳,帘子低垂在地。倚着镜子妆容懒散,脸上的情绪和眉头的意态都流露无遗。多情的啼鹃,又唤醒了春愁。面对离别的酒杯,心中总是无味。画堂里,红烛化为泪水。绿杨惊起马嘶声。月光冷冷照在秦楼,箫声如诉说着憔悴的心情。是谁在屏风上,写下千里的离别?重重山水,隔断了彼此。
注释:
- 绣罢双鸾字:指刺绣完成了双鸾字,象征爱情的美好。
- 筝院靓:筝声美妙,描绘了一个优雅的环境。
- 倚镜妆慵:懒散地倚靠在镜子前,显示出一种倦怠之美。
- 多事啼鹃:啼鹃鸟叫,象征多愁善感,唤起春天的哀愁。
- 离觞:离别的酒杯。
- 红烛销成泪:红色的蜡烛如同流泪,象征离别的伤感。
- 月冷秦楼:月光冷清照在秦楼,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箫声如诉憔悴:箫声传达出一种憔悴和悲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易顺鼎(约1640-约1710),清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细腻,常以情感和美景为主题。他的作品往往融合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碧牡丹》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对爱情、离别的深刻体悟。在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背景下,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递了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碧牡丹》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词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与离别的惆怅。开篇的“绣罢双鸾字”便引人遐想,双鸾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而“筝院靓”则给人一种优雅的氛围,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场景。然而,接下来的描写却转向了愁绪,“倚镜妆慵,传出脸情眉意”,表现出一种懒散而又无奈的状态,似乎在暗示着内心的烦恼和忧愁。
特别是“多事啼鹃,又唤春愁起”,将大自然的声音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充满了诗意。面对离别的酒杯,诗人感受到的“总无味”更是将离愁的主题推向高潮。画堂中的红烛化为泪水,生动地描写了离别时的悲伤情绪。
最后的“几重山,几重水”,不仅是对距离的描绘,也隐含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思念。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易顺鼎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绣罢双鸾字:开始时即点明主题,双鸾象征爱情。
- 筝院靓,帘垂地:描绘了一个优雅的环境,增添了诗的美感。
- 倚镜妆慵,传出脸情眉意:表现出一种倦怠和无奈的情绪。
- 多事啼鹃,又唤春愁起: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结合,渲染了伤感气氛。
- 对离觞,总无味: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无味。
- 画堂里,红烛销成泪:生动的意象,象征悲伤。
- 惊心绿杨嘶骑:以马嘶声表现出一种紧张的情绪。
- 月冷秦楼,箫声如诉憔悴:描绘了孤独与哀愁。
- 谁向屏风,写别程千里:隐喻对离别之苦的诉说。
- 几重山,几重水:象征着遥远的距离和无法相见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烛销成泪”,将烛光与泪水相结合,增加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词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和节奏感。
- 拟人:如“啼鹃”、“箫声如诉”,赋予非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爱情的渴望与离别的惆怅,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生活中的无奈与伤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鸾:象征爱情、伴侣。
- 筝:代表优雅、和谐。
- 红烛:象征离别的悲伤与哀愁。
- 啼鹃:代表多愁善感。
- 绿杨:象征生机和美好,但在此却传递出离别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绣罢双鸾字”中双鸾象征什么意思?
- A. 友谊
- B. 爱情
- C. 离别
- D. 伤感
- 红烛“销成泪”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哀伤
- C. 愤怒
- D. 惊讶
- 诗中“几重山,几重水”表达了什么?
- A. 地理环境
- B. 距离与思念
- C. 时间的流逝
- D. 自然景色
答案:
- B. 爱情
- B. 哀伤
- B. 距离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陆游《钗头凤·世情薄》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更多的是对爱情的回忆与怀念。
- 陆游《钗头凤·世情薄》:与《碧牡丹》相似,展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但更加强调了时间的无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