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石塘桥》

时间: 2025-01-26 00:14:49

漫从漩水荡轻舸,野寺荒凉兵燹余。

樯影远随风力健,磬声遥度石窗虚。

秋田美景惟观稼,择园生涯是捕鱼。

少伯十年生聚好,从头休养又新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石塘桥
作者: 王永积 〔明代〕

漫从漩水荡轻舸,
野寺荒凉兵燹余。
樯影远随风力健,
磬声遥度石窗虚。
秋田美景惟观稼,
择园生涯是捕鱼。
少伯十年生聚好,
从头休养又新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石塘桥附近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作者漫游于漩涡水面上,轻舟荡漾。远处的寺庙因战争留下了荒凉的痕迹。船桅的影子在风中摇曳,古老的磬声从石窗外飘来。秋天的田野美丽,农作物丰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选择在园中捕鱼。少伯经历了十年的聚散,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注释:

字词注释:

  • 漩水:旋转的水流。
  • 荒凉:荒废、冷清的样子。
  • 兵燹:战争带来的破坏。
  • 樯影:船桅的影子。
  • 磬声:佛教寺庙中磬的声音。
  • 稼:指农作物。
  • 择园:选择在园中生活。

典故解析:

  • “兵燹余”:指战争留下的废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们的生存境遇。
  • “少伯”:少伯是对少年的尊称,表现出对年轻人的美好期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永积是明代的一位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风格清新,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咏石塘桥》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反映出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石塘桥周围的自然美与历史遗迹。诗中“漫从漩水荡轻舸”的开头,便带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仿佛在青山绿水之间,享受着宁静的时光。接着“野寺荒凉兵燹余”一句,揭示了历史的沧桑,战争的破坏让远处的寺庙显得愈加孤寂。这种对比,使得诗的情感层次更为丰富。

而“樯影远随风力健,磬声遥度石窗虚”,通过声音和影像的交错,赋予了自然以灵性,让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作者在秋田美景中,观察到丰收的喜悦,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而最后两句则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少伯经过十年的生活沉淀,重拾新生,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传达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漫从漩水荡轻舸”:轻舟在漩涡水面上悠然漂荡,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2. “野寺荒凉兵燹余”:远处的寺庙因战争而显得荒凉,反映出历史的变迁。
  3. “樯影远随风力健”:船桅的影子随着强风摇曳,展现出自然的力量。
  4. “磬声遥度石窗虚”:从石窗外飘来的磬声,增添了诗的氛围与意境。
  5. “秋田美景惟观稼”:描绘秋天的田野,强调农作物的丰收。
  6. “择园生涯是捕鱼”:在选择园中生活的同时,也享受着捕鱼的乐趣。
  7. “少伯十年生聚好”:少伯经过十年的生活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8. “从头休养又新初”: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使意象更为深刻。
  • 拟人:通过“磬声遥度”赋予了声音以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漩水:象征变化与流动,也代表人生的起伏。
  • 樯影:象征出行与探索,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 磬声:象征传统文化与精神寄托,增添了诗的厚重感。
  • 秋田:象征丰收与希望,预示着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野寺荒凉兵燹余”是指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战争遗址
    C. 渔民生活
    D. 丰收的田野

  2.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哀叹
    B. 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C. 对自然的描绘
    D. 对历史的反思

  3. 诗中“漫从漩水荡轻舸”的意象表达了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C. 对未来的迷茫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咏石塘桥》都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但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后者则结合历史与环境,展现更为广阔的视野。
  • 《春望》则强调了战乱与家国情怀,与《咏石塘桥》中的历史沉重感相呼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永积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