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其一 春怨》
时间: 2025-01-11 10:53: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儿 其一 春怨
作者: 尤侗 〔明代〕
问东君赚春何意,春来还见春去。
满园花事刚三五,都付断肠风雨。
花尚尔。又况是红颜薄命愁眉妩。
美人日暮。便红豆歌成,翠盘舞罢,难买君王顾。
看千古,总是风流易误。
秭归空筑青墓。
梅妃休怨楼东赋,吊取马嵬黄土。
君莫诉。君不见英雄失路还悲古。
楚歌楚舞。试去听琵琶,青衫红袖,双泪几行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开头,诗人向春天的主宰东君发问,春天来临的意义何在,难道只是让人看到春去春来?满园的花事才刚刚开始,便又被风雨摧残,让人断肠。花还如此,何况那些美丽的女子,她们早已薄命,愁眉妩媚。黄昏时分的美人,虽然唱着红豆歌,翩翩起舞,但却难以获得君王的宠爱。看千古历史,风流人物总是容易被误解。秭归的青墓也是空空如也。梅妃不必再怨恨东楼的赋诗,马嵬的黄土也已成为历史。你不必诉说,难道你没有看到英雄在失意时的悲伤吗?楚地的歌舞,试着去听琵琶,那青衫红袖泪水已是几行。
注释:
- 东君:指春天的主宰,古代传说中的春神。
-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 红颜薄命:指美丽的女子命运多舛。
- 梅妃:指王朝历史上的梅妃,因马嵬之变而被后人铭记。
- 楚歌楚舞:指楚地的歌曲和舞蹈,通常带有忧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尤侗(公元1550年-1612年),字士美,明代诗人,以词作见长,风格兼具婉约与豪放,善于描绘女性形象和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失意的时期,诗人借春天的变迁与美人命运的无常,表达个人的感伤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尤侗的《摸鱼儿 其一 春怨》是一首充满春意与怨愁的词作。在这首词中,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思考,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短暂与易逝的感慨。开头的“问东君赚春何意”便直接引入了对春天的疑问,春的到来似乎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欢愉,反而是对春去的惋惜。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满园花事刚三五”,既描绘了春花的娇艳,也暗示了花期的短暂与无常。“都付断肠风雨”更是将花的美丽与风雨的摧残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的伤感与无奈。接下来的“红颜薄命愁眉妩”,通过对美人命运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春怨”的主题,表现出对命运的无力感。
整首词情感深沉,回望历史,诗人感叹“英雄失路还悲古”,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索,也是对历史英雄的惋惜。最后的“试去听琵琶,青衫红袖,双泪几行数”,通过音乐与泪水的结合,传达出一种内心深处的悲凉与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问东君赚春何意:向春天的主宰提问,春天的到来有什么意义。
- 春来还见春去:春天来了,但也随之而去,表明生命的无常。
- 满园花事刚三五:花期刚刚开始,却已面临风雨的侵袭。
- 都付断肠风雨:花朵虽美,却在风雨中凋零,令人心痛。
- 花尚尔:即便是花,也是如此脆弱,更何况人。
- 又况是红颜薄命愁眉妩:美丽的女子命运多舛,愁眉满面。
- 美人日暮:美人已至暮年,暗示美丽的衰退。
- 便红豆歌成,翠盘舞罢,难买君王顾:即使歌舞动人,却难以获得君王的青睐。
- 看千古,总是风流易误:历史长河中,风流人物总是被误解。
- 秭归空筑青墓: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墓碑空空如也。
- 梅妃休怨楼东赋:梅妃不必再怨恨过去的赋诗。
- 吊取马嵬黄土:提到历史事件马嵬之变,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 君莫诉:劝对方不必再诉说自己的哀伤。
- 君不见英雄失路还悲古:英雄失意之时依然感伤。
- 楚歌楚舞:提到楚地音乐,展现忧伤情绪。
- 试去听琵琶,青衫红袖,双泪几行数:听琵琶时的感伤,泪水已流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来还见春去”,展现了对比之美。
- 比喻:将花的凋零比作人生的无常。
- 拟人:赋予春天和花以情感,增加了情感的厚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花和女子的脆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呼应了历史的悲剧,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命的轮回与希望。
- 花:象征美丽与短暂,反映人世间的无常。
- 美人:代表红颜薄命,传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惋惜。
- 琵琶:象征音乐的忧伤,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君”指的是哪位神祇?
- A) 秋天的神
- B) 春天的神
- C) 夏天的神
-
“红颜薄命”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美丽的女子命运多舛
- B) 美丽的女子命运亨通
- C) 美丽的女子长寿
-
诗中提到的“梅妃”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王异
- B) 王昭君
- C) 杨贵妃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尤侗《摸鱼儿》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感慨,但尤侗更注重历史与生命的无常,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恋爱的细腻。
参考资料:
- 《明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