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送晓山师住如如庵》
时间: 2025-04-29 01:43:1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摸鱼儿 送晓山师住如如庵
作者: 曹溶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讯毗陵乌衣甲第,投闲正属雄思。
金鳞直透千重网,霞气赤城遥驶。
良健矣。好不涉程途,幻出莲花水。
名山社里。怪采菊狂生,蜉蝣晋宋,亲执远公袂。
情偶结,乐土移归瘠里。溪田雀啄香米。
儒门淡泊相传久,那得无人飙起。
奇特事。本李耳衔杯,却见瞿昙醉。
逢场曰寄。贵出匣吹毛,弥天伎俩,重把马驹繫。
白话文翻译:
在毗陵的乌衣巷,华丽的甲第在眼前,闲暇时正好适合抒发豪情壮志。
金鳞直透千层渔网,霞光万道映照着遥远的赤城。
真是美好!何必去经历那漫长的旅途,仿佛从水中幻化出莲花。
在名山社中,奇异的采菊狂人,像蜉蝣一般轻浮,亲自执着远公的衣袂。
情意偶然结成,乐土却转移到贫瘠的地方。溪边的田野被雀鸟啄食着香米。
儒家门第淡泊名利,流传已久,难道没有人乘风而起?
真是奇特之事。李耳(老子)手中衔着杯,却见瞿昙(释迦牟尼)酩酊大醉。
偶尔相逢就如同寄托。贵族之气似乎从匣中吹出,弥漫天空,重把骏马系住。
注释:
- 毗陵:指今江苏省南京市,历史上有“乌衣巷”之称。
- 金鳞:指鱼的鳞片,常用于比喻美好的事物。
- 霞气:指清晨或黄昏时分的霞光,象征美好景色。
- 蜉蝣:古代诗文中常用于比喻短暂的生命。
- 李耳:老子的别名,代表道家思想。
- 瞿昙:释迦牟尼的名字,代表佛教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溶,明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体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曹溶与晓山师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友情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摸鱼儿 送晓山师住如如庵》是一首富有哲理的送别诗,曹溶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比喻,展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诗中以“毗陵乌衣甲第”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历史感与文化底蕴的环境,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生活环境的熟悉与亲近。紧接着,诗人通过“金鳞直透千重网”的意象,表达出对生命的追求与渴望,暗示着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中提到的“名山社里”与“怪采菊狂生”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和自由的气息,仿佛在追求理想和自由的道路上,诗人和朋友共享着同样的价值观。最后,诗人通过“李耳衔杯,却见瞿昙醉”的对比,展现了道家与佛教思想的交融,提示人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要懂得放下与享受人生的乐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讯毗陵乌衣甲第:通过地点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古老而富饶的文化氛围。
- 投闲正属雄思:表现出诗人此时的闲适与思考,暗示对未来的展望。
- 金鳞直透千重网: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坚定,尽管有重重阻碍,但仍然渴望突破。
- 霞气赤城遥驶: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情偶结,乐土移归瘠里:表达对友人情谊的珍视,同时也反映现实的无奈与转变。
修辞手法:
- 比喻:“金鳞”比作理想与追求,“霞气”象征美好的未来。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大多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溪田雀啄香米”,赋予自然以生动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友谊的珍贵,以及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自然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鳞:象征美好的理想与追求。
- 霞气:象征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 蜉蝣:象征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鳞”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理想与追求
- C. 自然美
- D. 生命短暂
-
“李耳”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孔子
- B. 老子
- C. 释迦牟尼
- D. 墨子
-
诗中“霞气赤城遥驶”描绘的是?
- A. 一种愁苦的心情
- B. 美好的自然景色
- C. 友人离别的伤感
- D. 人生的无常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曹溶的《摸鱼儿》,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而曹溶则更显细腻与内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曹溶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