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家作》
时间: 2025-02-04 15:36: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望燕山飞鸟外,
南来皖水白云端。
芳辰载道难为客,
游子还家胜得官。
堂上慈亲仍健饭,
膝前稚女解承欢。
榴丹艾绿还佳节,
醉泛流霞仔细看。
白话文翻译:
向北望去,燕山之外飞鸟掠过;
向南而来,皖水映衬着白云的尽头。
春光明媚,出门在外的游子难以为客,
游子回到家中,胜过官职的荣华。
堂上慈祥的父母依然健在,
膝前的小女儿更是让人欢喜。
石榴花红,艾草绿,佳节又回到了眼前,
醉意中泛舟流霞,细细欣赏这美景。
注释:
- 燕山:位于中国北方,象征着遥远的故乡。
- 皖水:指的是安徽的河流,这里用以指代南方的水域。
- 芳辰:春光明媚的日子,芳香的时节。
- 游子:离乡在外的人,常指在外工作的游子。
- 承欢:享受天伦之乐,形容与家人团聚的快乐。
- 榴丹艾绿:榴是石榴,丹指红色;艾绿则指艾草的绿色,象征着节日的色彩。
典故解析:
“游子还家胜得官”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家庭的重视,强调亲情和归属感的价值。古代文人常常在外求仕,而“家”是心灵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丽京,清代女诗人,生平鲜有记载,但其诗作流传甚广,以细腻情感和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本诗可能是在春季或节日时创作,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渴望和回归的喜悦。随着时代变迁,家庭和故乡的归属感在当时社会中尤为重要。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游子归家的心情,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自然的美好。诗的开头,诗人以北望燕山、南来皖水的壮阔景象,勾勒出游子的归乡之路,象征着离愁与归念。接着,诗人用“芳辰载道难为客”来表达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奈,暗示出对家的思念。随后的“游子还家胜得官”更是将家庭的温暖与社会地位的冷漠做了鲜明对比,突出家庭的重要性。最后,诗人以“榴丹艾绿还佳节”结束,描绘了节日的欢乐和美好,展现出归家的喜悦和节日的氛围。整首诗情感真挚,画面生动,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北望燕山飞鸟外:向北眺望,看到燕山外飞翔的鸟儿,象征着心灵的向往与渴望。
- 南来皖水白云端:南方的皖水与白云交相辉映,展现出自然的美丽和游子归家的旅途。
- 芳辰载道难为客:春光明媚,游子在外难以忍受孤独,渴望回家。
- 游子还家胜得官:回到家中,感受到的快乐和满足远远胜过官职的荣华。
- 堂上慈亲仍健饭:堂上父母依然健康,表示对家庭的珍视。
- 膝前稚女解承欢:膝前的小女儿让人倍感欢喜,体现了家庭的温馨。
- 榴丹艾绿还佳节:石榴花红、艾草绿,象征着节日的到来,营造出节日的气氛。
- 醉泛流霞仔细看:在醉意中泛舟于流霞之上,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体现出游子的愉悦。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北望燕山,南来皖水”,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榴丹艾绿”生动描绘了节日的色彩,富有生机。
- 比喻:用“游子还家胜得官”隐喻家庭的温暖与事业的冷漠,传达出深厚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家庭的眷恋与归属感,强调亲情的珍贵与家人的温暖。
意象分析:
- 燕山:象征着游子的故乡及对家乡的眷恋。
- 皖水:代表南方的美好自然,体现游子的归来。
- 芳辰: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榴丹艾绿:节日的象征,代表着欢乐与团聚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皖水”指的是哪个省的水域?
A. 安徽
B. 湖南
C. 江苏
D. 浙江 -
“游子还家胜得官”中的“官”指的是什么?
A. 官职
B. 官员
C. 官邸
D. 官场 -
诗中提到的“榴丹艾绿”主要描绘了什么?
A. 自然景观
B. 节日气氛
C. 乡愁
D. 家庭团聚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情。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绘了对兄弟的思念与家庭情感。
诗词对比:
- 许丽京的《抵家作》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者都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但许丽京更注重家庭温暖的描绘,而王维则在思念中更添忧伤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