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萋萋芳草绿,又是暮春时。
灼灼桃花放,难为送别悲。
马嘶国门外,舟傍潞河涯。
此去多烟水,何人共赋诗。
白话文翻译:
绿草萋萋,芳香四溢,正是暮春时节。
鲜艳的桃花盛开,却难以排解送别时的悲伤。
马在国门外嘶鸣,船靠在潞河的岸边。
这次离去有许多烟水,谁能与我共作诗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 芳草:芳香的草,指春天的青草。
- 灼灼:形容花朵鲜艳夺目。
- 马嘶:马鸣叫的声音。
- 潞河:一条河流,可能指与离别相关的地方。
- 烟水:烟雾和水汽,常用来形容远方的景色。
典故解析:
该诗涉及送别的主题,古代文人常常在春天送别友人,借春景抒发离愁别绪。诗中提到的“桃花”与“芳草”都有春天的象征意义,寓意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丽京,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春末夏初之际,作者送别友人或亲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思虑,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离别的敏感与细腻。
诗歌鉴赏:
《送别》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诗,作者许丽京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离别的情景与情感。诗的开头以“萋萋芳草绿”引入,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美好,然而这种美好却与即将来临的离别形成鲜明对比。桃花的灼灼盛开象征着青春与生命的短暂,而“难为送别悲”则点明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马嘶与舟傍的意象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离别画面,国门与河岸的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地理与情感的交错。诗的结尾“此去多烟水,何人共赋诗”,表达了作者对未来旅途的忧虑与孤独,似乎在诉说着离别后再无知音的感伤。
整首诗浑然一体,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有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古代诗人对生命与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萋萋芳草绿:描绘春天草木茂盛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 又是暮春时:点出时间的流逝,暗示即将告别的时刻。
- 灼灼桃花放:盛开的桃花象征着美好,也让人感受到离别的遗憾。
- 难为送别悲:直接表达了作者因离别而产生的悲伤情感。
- 马嘶国门外:描绘离别场景,马鸣声似乎在呼应心中的不舍。
- 舟傍潞河涯:船只靠近河岸,象征着即将启程的旅途。
- 此去多烟水:前路多雾水,暗示旅途的艰难与不确定。
- 何人共赋诗:感叹孤独,渴望有知音同赋诗歌,增添了离别的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灼灼桃花”形象地描绘了花的美丽。
- 拟人:马嘶声的描写使得自然与人情感交织,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马嘶国门外,舟傍潞河涯”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体现了离别的愁绪,借助春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展现了古代文人细腻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草:象征生机与希望,也带有离别的淡淡忧伤。
- 桃花:代表青春与美好,增加了离别的悲情。
- 马嘶:象征着离别的无奈与心情的激荡。
- 舟:象征着旅程,暗示着人生的流动性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灼灼桃花放”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悲伤
C. 期待
D. 疑惑 -
“此去多烟水”指的是什么?
A. 离开的路途
B. 美丽的景色
C. 旅行的伴侣
D. 忘却的记忆 -
诗人在“何人共赋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A. 孤独与无奈
B. 快乐与满足
C. 期待与希望
D. 忧愁与恐惧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送友人》:同样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友情与离愁,但李白的诗更为豪放,着重表现对朋友的勉励与祝福。
- 《登鹳雀楼》:则以壮丽的景色来抒发人生的感慨,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与感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中国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