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二十四首》

时间: 2025-01-11 06:38:23

柔桑生中国,婀娜当阳春。

下滋灵泉液,上承膏露津。

美人望蚕月,倾筐竞明晨。

荣盛方及时,采捋一何频。

≥根不盈拱,何以御霜辰。

复闻刍荛子,磨砺待为薪。

冥观成感激,踯躅含酸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柔桑生中国,婀娜当阳春。
下滋灵泉液,上承膏露津。
美人望蚕月,倾筐竞明晨。
荣盛方及时,采捋一何频。
根不盈拱,何以御霜辰。
复闻刍荛子,磨砺待为薪。
冥观成感激,踯躅含酸辛。

白话文翻译:

柔软的桑树在中国生长,娇美的姿态迎接春天的到来。
根部吸取灵泉的甘露,枝叶承受着丰沛的露水滋润。
佳人仰望着明月,急切地希望在晨光中收获蚕茧。
繁荣的时节正是收获的好时机,忙碌地采摘桑叶。
但若根部不足以支持,如何能抵御霜寒的侵袭?
再听说刍荛的种子,将被磨砺成柴火。
深沉的思考激发出感慨,踱步间满含着酸楚与辛苦。

注释:

  • 柔桑:柔软的桑树,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灵泉液、膏露津:形容滋润植物成长的水分,象征着丰盈的自然资源。
  • 美人望蚕月:暗指农家女子期待丰收的心情。
  • 采捋:指采摘桑叶,捋顺的动作,强调劳动的频繁。
  • 根不盈拱:根部不够充实,意味着基础不稳。
  • 刍荛子:一种植物的种子,暗指希望与未来的预备。
  • 酸辛:酸楚与辛苦的结合,体现生活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字伯温,号季高,明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其诗风清新典雅,常以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相结合,反映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农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描绘桑树和蚕的生长,隐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诗中透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艰辛的感悟。

诗歌鉴赏:

本诗以桑树和蚕的生长为主题,运用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开头两句描绘了桑树在阳春的娇美姿态,象征着新生和繁荣。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表现出对丰收的期待与对生活艰辛的反思。诗中通过描写“根不盈拱”,揭示出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时,必须面对的现实困境。最后,诗人以“踯躅含酸辛”结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彰显了生活的复杂与不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柔桑生中国,婀娜当阳春”:描绘桑树的柔美,象征春天的生机。
  2. “下滋灵泉液,上承膏露津”:形象地表现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3. “美人望蚕月,倾筐竞明晨”:传达农家女子对丰收的渴望。
  4. “荣盛方及时,采捋一何频”:强调在丰收季节,忙碌的采摘。
  5. “根不盈拱,何以御霜辰”:反思根基不足,生活的艰辛。
  6. “复闻刍荛子,磨砺待为薪”:暗示希望与未来的准备。
  7. “冥观成感激,踯躅含酸辛”: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桑树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象征希望。
  • 拟人:美人仰望月亮,传达情感。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反映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呈现出一种感慨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树: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农耕文化。
  • 月亮:象征梦想与期望。
  • :象征挑战与困境。
  • 薪火:象征希望与未来的准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柔桑”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草
    D. 一种果

  2. 诗中提到的“美人”是在期待什么?
    A. 下雨
    B. 收获蚕茧
    C. 旅行
    D. 看月亮

  3. “根不盈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生活富足
    B. 基础薄弱
    C. 期待未来
    D. 感到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更强调了孤独与思念。
  • 《静夜思》:同样具有深刻的情感,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本诗的生活感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基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