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闷呈石末公》
时间: 2025-01-11 06:37: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遣闷呈石末公》
作者:刘基
公庭春树秋重绿,但见鸤鸠日日鸣。
不雨正当三伏热,看云无奈百忧生。
草间群盗俱縻爵,天下何人尚力耕。
汉法几时还再复,白头犹得咏升平。
白话文翻译
在公园的庭院中,春天的树木在秋天依然是苍翠欲滴,只听见鸤鸠的鸣叫声每天都在响起。
正值三伏时节,天气炎热却没有雨水,仰望天空,却无奈烦恼重重。
草丛中的盗贼都被封爵,世上还有谁愿意辛勤耕作呢?
汉朝的法制何时才能恢复?我虽已白头,仍能吟咏这和谐的时代。
注释
- 鸤鸠:一种鸟,常用来象征情侣或美好的情感。
- 三伏:指夏季最热的时期,通常在农历六月至八月之间。
- 草间群盗:指那些在草地之间活动的盗贼,暗指社会的动荡。
- 汉法:指汉朝的法律制度,象征着理想的治国之道。
- 升平:指国家安定、百姓安乐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千里,元代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遣闷呈石末公》写于元末明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之时。刘基在此诗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树秋绿的景象与鸤鸠的鸣叫,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然而,在这幅美丽的画面背后,诗人却感受到深重的忧虑与无奈。诗的前两句将自然的美景与人心的烦恼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接着,诗人以草间的盗贼为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无所作为,令人深思。最后两句提到汉法,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尽管已白头,依然愿意为升平而歌。这种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未来的期许,使整首诗充满了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公庭春树秋重绿:庭院中的春树在秋天依然翠绿,暗示着自然的生生不息。
- 但见鸤鸠日日鸣:只有听到鸤鸠的鸣叫,表现出一种孤独感和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 不雨正当三伏热:在三伏天正热的时候却没有雨水,暗示着苦闷与焦虑。
- 看云无奈百忧生:仰望天空却无能为力,焦虑与烦恼随之而生。
- 草间群盗俱縻爵:草丛中的盗贼都被封爵,表现出社会的不公与腐败。
- 天下何人尚力耕:反问社会上还有谁愿意耕作,表现出对民生困境的深切关注。
- 汉法几时还再复:对汉朝法治的思考,渴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 白头犹得咏升平:尽管已年迈,仍然愿意歌颂和谐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理想与坚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自然的美丽与社会的黑暗进行对比,突出内心的矛盾。
- 反问: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强诗的感染力。
- 象征:鸤鸠象征美好的情感,草间的盗贼象征社会的动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反映了历史的沉重与时代的无奈,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树:象征生命力与希望。
- 鸤鸠:象征美好情感与孤独。
- 三伏热:象征压抑与苦闷。
- 草间盗贼:象征社会的不公与混乱。
- 汉法:象征理想的治国之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鸤鸠”象征什么?
A. 自然美
B. 美好情感
C. 社会动荡
答案:B -
“草间群盗俱縻爵”中的“盗”指的是什么?
A. 盗贼
B. 农民
C. 官员
答案:A -
诗人对“汉法”的态度是?
A. 认可
B. 怀念
C. 无所谓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社会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通过个人情感反映对家国的思念与关怀。
诗词对比
- 《春望》与《遣闷呈石末公》: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但《春望》更直接地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痛苦,而《遣闷呈石末公》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
- 《刘基研究》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刘基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