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暮春 黄庚 〔宋代〕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白话文翻译:
暮春时节,三月的花事已近尾声,春天的忧愁只有落花能理解。柳絮随风飘散,白色的柳絮在东风中显得苍老,一树斜阳下,子规鸟在啼叫。
注释:
- 芳事:指春天的花事,即春花的盛开。
- 阑珊:衰落,将尽。
- 春愁:春天的忧愁。
- 柳绵:柳絮。
- 飘白:指柳絮随风飘散,显得苍白。
- 东风老:东风显得苍老,形容春天的气息已老。
- 子规:即杜鹃鸟,其啼声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哀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其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通过对落花、柳絮、斜阳和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哀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感受到春天即将结束,万物开始进入另一个季节的转变时所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逝去的感慨和对时光流转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暮春为背景,通过对落花、柳絮、斜阳和子规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景象。诗中的“芳事阑珊”和“春愁惟有落花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哀愁,而“柳绵飘白东风老”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哀愁的氛围。最后一句“一树斜阳叫子规”以子规的啼叫作为结尾,增添了一丝凄凉和无奈,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芳事阑珊三月时”,描绘了春天花事的衰落,暗示了春天的结束。
- 第二句“春愁惟有落花知”,通过落花来表达诗人对春天逝去的忧愁,落花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
- 第三句“柳绵飘白东风老”,用柳絮的飘散和东风的苍老来进一步加深春天的哀愁氛围。
- 第四句“一树斜阳叫子规”,以斜阳和子规的啼叫作为结尾,增添了凄凉和无奈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如“东风老”,将东风拟人化,形容其显得苍老。
- 象征:如“子规”象征春天的哀愁,其啼声常被用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感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春天逝去的哀愁和对时光流转的无奈。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落花:象征春天的结束和美好时光的逝去。
- 柳絮:象征春天的飘渺和无常。
- 斜阳:象征时光的流逝和日暮的凄凉。
- 子规:象征春天的哀愁和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芳事”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花事 B. 秋天的收获 C. 冬天的雪景 D. 夏天的炎热
- “春愁惟有落花知”中的“落花”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开始 B. 春天的结束 C. 秋天的丰收 D. 冬天的寒冷
- 诗中的“子规”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欢乐 B. 春天的哀愁 C. 夏天的炎热 D. 秋天的丰收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王维的《鸟鸣涧》:以春天的鸟鸣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黄庚的《暮春》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以春天为背景,但黄庚的诗更多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哀愁,而杜甫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黄庚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