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学舍书怀》
时间: 2024-09-19 21:20: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故乡和理想的追忆与思考。白云飘渺,遥远的帝乡难以抵达;汉代的宫苑中,谁能奏响洞箫的乐曲呢?虽经历诸多磨难,不应悲叹如凤鸟般的哀歌;即使才华平凡,依然可以作小诗赋予鹪鹩。即使颜子那般的高洁思想仍然能让我心中欢愉,若琴遇到了钟君,心中的怨恨也会随之消散。只要文艺不灭,何必怨恨山中小苗的微不足道。
注释
- 白云无赖:白云漂浮不定,象征着远方的故乡。
- 帝乡:指的是皇帝的故乡或故国。
- 汉苑:指汉朝的皇家园林,象征繁华与奢华。
- 洞箫:一种乐器,象征高雅的音乐。
- 凤鸟:凤凰,象征美好的理想与追求。
- 鹪鹩:一种小鸟,象征平凡的才能。
- 颜子:指颜回,孔子的弟子,象征高尚品德。
- 钟君:钟期,知音,象征真正的理解与共鸣。
- 斯文:文艺、文化,指理想与信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少穆,晚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而闻名,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倡导“先忧后乐”的思想,作品多表现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睢阳学舍书怀》作于范仲淹在睢阳任职期间,诗中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在逆境中仍不失理想的坚定信念。
诗歌鉴赏
《睢阳学舍书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展现了范仲淹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诗的开头以“白云无赖帝乡遥”引入,白云象征着远方,表现出对故乡的无奈与渴望。接着,诗人通过“汉苑谁人奏洞箫”的提问,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对当下境遇的思考。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意在提醒我们,经历了许多磨难,并不应该沉湎于悲伤,平凡的才能亦能创造出动人的诗篇。接下来的“瓢思颜子心还乐”,表明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心中仍然可以保持一份快乐与满足。
最后,诗人以“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作为结尾,强调了文化与理想的重要性,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也要保持信念和希望。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对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云无赖帝乡遥:白云无拘无束,遥远的故乡让我感到无奈。
- 汉苑谁人奏洞箫:汉代的皇家园林中,谁能够奏响那优雅的洞箫呢?
- 多难未应歌凤鸟:经历多次磨难,为什么要像凤鸟那样唱悲歌?
- 薄才犹可赋鹪鹩:即使才华平平,也可以写出小诗赋予鹪鹩。
- 瓢思颜子心还乐:即使心中有烦恼,像颜回一样的高洁思想仍让我快乐。
- 琴遇钟君恨即销:若琴能够遇到知音钟君,心中的怨恨也会随之消散。
- 但使斯文天未丧:只要文化与理想没有消失,
- 涧松何必怨山苗:那涧边的松树又何必怨恨山中小苗的渺小呢?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白云”、“凤鸟”等意象进行比喻,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排比:多次使用“谁”、“何必”等词语,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理想与文化的坚守,表达了即使在逆境中,仍要保持信念的积极态度。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表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无拘束、自由,表现对故乡的渴望。
- 洞箫:象征高雅文化,反映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凤鸟:象征理想与追求,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鹪鹩:象征平凡与真实,体现对生活的态度。
- 涧松:象征坚韧与不屈,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的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汉苑”象征什么?
- A. 古代的家园
- B. 皇家园林
- C. 诗人的思乡之情
-
“但使斯文天未丧”中的“斯文”指代什么?
- A. 诗歌
- B. 文艺与文化
- C. 个人情感
-
诗中提到的“涧松”象征什么?
- A. 年轻的树木
- B. 坚韧与不屈
- C. 远方的山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名作,展现了对家国的思念与壮丽山河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睢阳学舍书怀》相似之处在于都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与文化的坚守,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战乱带来的苦痛,而范仲淹则在困境中展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积极心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仲淹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