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陕郊魏疏处士》
时间: 2025-01-11 06:37:0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访陕郊魏疏处士
作者: 范仲淹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贤哉先处士,天书召不起。
云夫嗣孤风,复为隐君子。
有石砺其齿,有泉洗其耳。
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
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
大为高士笑,誓不拾青紫。
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
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
矧今领方面,岂称长城倚。
来访卧云人,而请益诸己。
得无长者言,佩之玉非美。
白话文翻译:
贤哉那位隐士,天命召唤他也无法应命。
那云中的人继承了孤独的风,依旧是个隐士。
有石头磨砺他的牙齿,有泉水洗净他的耳朵。
俯视红尘的道路,荣华富贵无穷无尽。
那些忙碌于市集的人,同样处于风波之中。
大多数高士都在嘲笑,发誓不去追求权贵。
我也是随波逐流,所幸没有太多怨恨与喜悦。
前进者在追求理想,退却者在守住本分。
何况如今我身居要职,怎能称得上是长城的依靠。
我来拜访这位隐居在云中的人,请求他给我一些教诲。
难道没有长者的教诲,佩戴的玉石也不算美丽。
注释:
- 贤哉: 赞美或称赞的语气,指贤德的人。
- 天书: 意指命运或天命。
- 云夫: 隐士的称谓,表明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 隐君子: 隐居不仕的高人。
- 石砺其齿: 形容磨练,象征坚韧。
- 泉洗其耳: 形容清静,象征心境明净。
- 红尘路: 形容世俗生活,包含纷扰与荣华。
- 青紫: 指高官厚禄,象征权势和荣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当时社会的楷模。其作品多描写志向与理想,倡导忠诚与仁义。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与权力斗争频繁,范仲淹通过诗表达对隐士的敬仰,渴望超脱于世俗纷扰的情感,体现了他的理想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范仲淹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俗权利的反思。诗的开头以“贤哉先处士”引出主题,表现对隐士的高度赞誉。接着,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展现出隐士与世俗之间的对比,强调隐士的孤独与高尚。在“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中,范仲淹揭示了世俗生活的纷扰,以及人们在物质追求中的迷失。最后,诗人以自谦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权力的淡泊和对理想的追求,净化了个人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话式的结构,展现了诗人与隐士之间的心灵交流,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空灵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意象如“云夫”“石砺”“泉洗”都增添了隐士生活的清新与淡雅,形成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贤哉先处士: 赞美隐士的德行。
- 天书召不起: 说明隐士不受世俗名利的诱惑。
- 云夫嗣孤风: 隐士的孤独与高洁。
- 复为隐君子: 隐士身份的再确认。
- 有石砺其齿: 强调隐士的坚韧。
- 有泉洗其耳: 象征隐士的清净与智慧。
- 下瞰红尘路: 从高处看世俗的繁华。
- 荣利无穷已: 对世俗名利的否定。
- 孜孜朝市人: 指那些为了利益忙碌的人。
- 同在风波里: 人人都受世俗纷扰。
- 大为高士笑: 高士们看不起追名逐利的人。
- 誓不拾青紫: 表达对权贵的拒绝。
- 我亦宠辱流: 表达自己也受到世俗影响。
- 所幸无愠喜: 幸好自己心态平和。
- 进者道之行: 前进者追求理想。
- 退者道之止: 退却者守住本分。
- 矧今领方面: 自谦地说自己身居要职。
- 岂称长城倚: 认为自己不配依靠长城。
- 来访卧云人: 表达对隐士的敬仰。
- 而请益诸己: 请求隐士给予教诲。
- 得无长者言: 希望得到老人的教导。
- 佩之玉非美: 暗示仅有外表的华丽不算美。
修辞手法:
- 比喻: “云夫”比喻隐士的孤独。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形成音韵的和谐美感。
- 夸张: 通过“荣利无穷已”夸大世俗的诱惑。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权利的反思,强调了个人理想与内心平和的重要性,通过对隐士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先处士: 代表隐士的高洁与智慧。
- 云: 象征超脱世俗的生活。
- 石砺、泉: 象征坚韧与清静的生活态度。
- 红尘: 代表世俗的纷扰与诱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紫”象征什么?
- A. 高官厚禄
- B. 清净生活
- C. 书卷气
- D. 朋友友情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权力的渴望
- B. 隐士的孤独
- C. 对世俗的反思与理想追求
- D. 对自然的热爱
-
“云夫嗣孤风”中的“孤风”指什么?
- A. 孤独的生活态度
- B. 大自然的风
- C. 心灵的自由
- D. 高士的修行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对比范仲淹的《访陕郊魏疏处士》和王维的《山中问答》,两者都体现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但范仲淹更关注内心的平和与对世俗的反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及其对人心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范仲淹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