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6 23:24:34意思解释
高阳台二首 其一
作者: 张惠言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红杏桥边,白云渡口,画船箫鼓端阳。
十六年来,故园事事堪伤。
前年此日偏相忆,有沙鸥招得成行。
向丰溪掠过波声,划破山光。
当时但觉离情速,倩蛮笺缄恨,苦说他乡。
谁道而含,回头一样茫茫。
客来都问江南好,问江南可是潇湘?
怎凭阑一缕西风,一寸回肠。
白话文翻译:
在红杏花盛开的桥边,白云飘渺的渡口,画船上吹奏着箫和鼓,正值端午佳节。
十六年来,故乡的种种事情都让我感到痛伤。
前年今天,我特别怀念故乡,有沙鸥飞来飞去,组成一行。
从丰溪掠过的波声,划破了山的光影。
那时只觉离情来得急,托人写信表达心中的怨恨,苦苦诉说着他乡的孤独。
谁能知道我心中的苦涩,回头看去依旧一片茫然。
客人来访时都问江南的好,问江南是否真如潇湘般美丽?
我在栏杆旁凭依着,轻轻感受着西风,心中却是万般愁苦。
注释:
- 红杏: 指红色的杏花,象征春天和美好。
- 画船: 装饰华丽的船只,暗示节日的气氛。
- 箫鼓: 指乐器,表示欢庆的场景。
- 丰溪: 地名,可能与诗人故乡有关。
- 蛮笺: 指用来书信表达情感的纸张,象征思念。
- 潇湘: 指湘江,常用来代表江南的美丽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惠言,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主要以词作见长,风格柔美,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表达了诗人在端午节思念故乡的情感,反映了对离别和孤独的深刻体验,以及对故乡美景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高阳台》通过对端午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无奈的离愁。开头的“红杏桥边,白云渡口”描绘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场景,画船上的乐声与节日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然而随着诗歌的推进,欢乐的表象下却隐藏着诗人内心的伤感与孤寂。十六年的离别让故乡的种种记忆愈加沉重,尤其是“倩蛮笺缄恨,苦说他乡”一句,表达了对故乡深情的书信寄托,却难以减轻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在表现情感上,诗人使用了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景象,展现了他对故乡美好景色的怀念与现实中孤独的对比。诗末的“问江南可是潇湘”,既是对外界的询问,也是对自己心情的反思,流露出一种对故乡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红杏桥边,白云渡口: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营造节日的氛围。
- 画船箫鼓端阳:节日的欢乐气氛,反衬作者的孤独。
- 十六年来,故园事事堪伤:表达长时间离别后的伤感。
- 前年此日偏相忆:特定时刻的怀念,突显离愁。
- 有沙鸥招得成行:沙鸥成群,象征孤独与向往。
- 向丰溪掠过波声:水波声打破宁静,暗示心中波动。
- 当时但觉离情速:离别的情感来得急促。
- 倩蛮笺缄恨,苦说他乡:通过书信表达离愁。
- 谁道而含,回头一样茫茫:对他人无法理解的孤独感。
- 客来都问江南好:外界的关注与自己内心的对比。
- 怎凭阑一缕西风,一寸回肠:栏杆旁的西风,象征着思念与愁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愁比作波声与西风,增强情感的传达。
- 对仗:如“红杏桥边,白云渡口”,对偶工整,增强节奏感。
- 反衬:快乐的场景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节日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离别的哀伤,揭示了人们在外漂泊时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红杏: 代表春天与希望。
- 白云: 象征悠闲与自由。
- 画船: 体现美好与欢庆的生活。
- 沙鸥: 代表孤独,象征对归属感的渴望。
- 西风: 象征思念的愁苦,暗示着诗人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中秋
- B. 端午
- C. 春节
-
“倩蛮笺缄恨”中的“蛮笺”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信纸
- B. 一种乐器
- C. 一种花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忘却
- B. 怀念与伤感
- C. 欢喜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张惠言的《高阳台》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现了思乡之情,但张惠言更为细腻,描绘了节日的氛围和对故乡的复杂感受,而李白则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月亮的感慨,风格各异,却均能引发深切的共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