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时间: 2025-02-04 14:09: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苦啼鹃,堂空去燕,断肠人正悲秋。素柰横簪,云鬟无限清愁。花阴暗怯金铃报,诉心情鹦母前头。待句留江渚潮深,莫放行舟。天涯岂料惊风鹤,念绿杨城郭,遽赋离忧。镜槛琴台,黯然一别妆楼。玉溪底事添惆怅,又无端锦瑟成讴。绮窗幽凉雨潇潇,怕上帘钩。
白话文翻译
月色下,杜鹃悲鸣,堂中空荡荡,燕子也已离去,孤独的人正因秋天而悲伤。素雅的柰花横插在发间,云鬟间流露出无限的清愁。花阴下,金铃轻轻摇曳,似乎在隐约传达心中的情感,鹦鹉在前面低语着。等着江渚潮水涨深,别放船只离去。天涯何曾料到,风急鹤惊,心中念念不忘绿杨城郭,忽然赋出离别之愁。镜前的琴台,黯然神伤,一别后妆楼的孤独。玉溪的水底,何以添惆怅,何必让锦瑟变成了歌声。绮窗下,幽凉的雨声潇潇,怕是要挂上帘钩。
注释
- 月苦啼鹃:月夜中,杜鹃的哀鸣显得格外凄凉。
- 堂空去燕:房间空荡荡的,燕子已经飞走,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 素柰横簪:素雅的柰花作为发饰,寓意着清新与哀愁。
- 云鬟:古代女性的发型,象征着女子的柔美与多愁善感。
- 金铃:金色铃铛,隐喻着心情的细腻与变化。
- 鹦母:鹦鹉,常常用来传递情感,暗示着情感的倾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景祁(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婉约细腻。其诗词常以个人情感为主线,融入自然景物,表达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时值秋季,诗人因离别而产生了深深的惆怅。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们对离别、孤独的普遍感受。
诗歌鉴赏
《高阳台》是一首充满离愁的诗作,细腻而深情,展示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离别的无奈。全诗以月夜、杜鹃、秋天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氛围。开篇的“月苦啼鹃”引入夜景,月光与杜鹃声交织,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悲伤。接下来的“堂空去燕”,则以燕子的离去进一步映衬出主人的孤独感。
诗中多次提到的“清愁”与“离忧”,构成了诗人心中无法言表的情感。尤其是“镜槛琴台,黯然一别妆楼”,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女子在离别后的失落与无奈。最后的“绮窗幽凉雨潇潇”,以雨声作结,形成了情感的高潮,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惆怅与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苦啼鹃,堂空去燕: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哀愁。
- 断肠人正悲秋:引入秋天的主题,表达内心的痛苦。
- 素柰横簪,云鬟无限清愁:通过发饰展现女子的柔美与愁苦。
- 花阴暗怯金铃报,诉心情鹦母前头:金铃的摇曳和鹦鹉的低语象征心中情感的传递。
- 待句留江渚潮深,莫放行舟:表达了对离别的留恋,期待不舍。
- 天涯岂料惊风鹤,念绿杨城郭,遽赋离忧:无奈的离愁,感慨天涯的遥远。
- 镜槛琴台,黯然一别妆楼:描绘了离别后孤独的场景。
- 玉溪底事添惆怅,又无端锦瑟成讴: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惆怅。
- 绮窗幽凉雨潇潇,怕上帘钩:结尾的意象,隐喻了愁苦的无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苦啼鹃”,用杜鹃的哀鸣比喻诗人的悲伤。
- 拟人:金铃的摇曳似乎在诉说情感,使情感更为细腻。
- 对仗:如“镜槛琴台”与“玉溪底事”,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主题围绕离愁与孤独,表现了诗人在秋天的夜晚对离别的无奈与深刻思考,展现了对生命短暂与情感脆弱的敏感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杜鹃:寓意哀伤与离别。
- 秋:暗示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 金铃:代表情感的细腻与变化。
- 雨:象征愁苦与思念,常用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悲鸣鸟是: A. 燕子
B. 杜鹃
C. 鹦鹉
D. 鹰 -
“镜槛琴台”主要表达了: A. 离别后的失落
B. 对音乐的热爱
C. 自然景色的美丽
D. 对未来的希望 -
诗中的“绮窗幽凉雨潇潇”意在: A. 描述美好的景色
B. 体现内心的惆怅
C. 表达对春天的期待
D. 描绘欢乐的场景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离愁与思念。
- 温庭筠《更漏子》:描写夜晚的孤独与愁苦。
诗词对比
- 张景祁与李清照:两位诗人都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离愁,但李清照的词更具女性的柔情,而张景祁则更注重自然与情感的结合。
- 张景祁与温庭筠:温庭筠在描写孤独时,使用更多的自然意象,而张景祁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