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诸韩及孙曼叔晚游西湖三首
梅尧臣
舟中演满意不浅,却坐林塘景欲昏。
翠色蜻蜓立菱蕊,青丝騕袅秣城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和朋友们在西湖游玩时的情景。舟中欣赏美景,心情愉悦,却看到夕阳西下,湖面渐渐昏暗。翠绿色的蜻蜓停在菱角花上,青丝的柳条在城边随风摇曳。
注释:
- 舟中:在船上。
- 演满意:陶醉于美景。
- 林塘:林木和池塘。
- 景欲昏:景色渐暗。
- 翠色:绿意盎然的颜色。
- 蜻蜓:一种昆虫,常见于水边。
- 菱蕊:菱角花的花蕊。
- 青丝:指柳树的细长枝条。
- 騕袅:形容柳条柔美的样子。
- 秣城根:指湖边的城墙根部。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蜻蜓立菱蕊”描绘了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唤起人们对古代文人雅士在湖边游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律诗和古风,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与友人游览西湖时,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同诸韩及孙曼叔晚游西湖三首》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诗的开头“舟中演满意不浅”,直接表达了在船上的悠闲心态,仿佛是在轻轻摇曳的湖面上,心中涌起无限的愉悦与满足。然而,随着“却坐林塘景欲昏”的描写,诗人则转向了日暮时分的宁静与惆怅,夕阳下的西湖渐渐被夜色笼罩,给人一种温柔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
诗中“翠色蜻蜓立菱蕊”鲜活地描绘了蜻蜓停留在菱花上的一幕,展现了西湖特有的生机与活力,而“青丝騕袅秣城根”则将柳树的柔美与湖边的古城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自然美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内心的平和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舟中演满意不浅:在船上陶醉于美景,心情愉悦。
- 却坐林塘景欲昏:但看到林塘的景色渐渐变得昏暗,暗示时间的流逝。
- 翠色蜻蜓立菱蕊:翠绿色的蜻蜓停在菱角花上,生动描绘自然的和谐美。
- 青丝騕袅秣城根:青丝的柳条轻柔摇摆,描绘出城市边缘的静谧与柔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 拟人:蜻蜓的停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使景物生动鲜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美景,传达了作者对友人相聚的珍惜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淡淡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舟:象征着游历和人生的旅程。
- 蜻蜓:象征自由和灵动。
- 菱蕊: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柳丝:象征柔情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翠色蜻蜓立菱蕊”描绘了什么意象? A. 夕阳
B. 青蛙
C. 蜻蜓和菱角花
D. 柳树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西湖的喜爱? A. 叙述
B. 描绘自然景色 -
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几种? A. 比喻与拟人
B. 对比与排比
C. 拟人与夸张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注重气氛的营造和心境的表达,体现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 李白《庐山谣》:李白的诗则更为奔放,表现出豪放不羁的个性,虽然都描绘自然,但风格迥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梅尧臣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