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长安》
时间: 2025-01-10 22:26: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来往长安未定居,
暂将僧舍当吾庐。
空中说法凭铃语,
枕上朝饥听木鱼。
因果分明休问佛,
行藏自信罢占书。
眼前一物真堪羡,
百尺长杨水满渠。
白话文翻译:
我在长安来来往往,尚未安定居住,
暂时把僧舍当成我的家。
空中传来佛法的声音,仿佛是铃声在响,
夜晚枕着饥饿的肚子,听着木鱼的敲击声。
因果关系明了,不必再向佛询问,
自己内心有信念,不再依赖书本。
眼前的景物真令人羡慕,
那百尺高的杨树,水流满了沟渠。
注释: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代表繁华与文化。
- 僧舍:寺庙的住处,表示一种清净的居住环境。
- 铃语:佛教中说法时的铃声,表示佛法的传递。
- 木鱼:敲击木鱼的声音,常用于佛教念经时。
- 因果:指因果法则,佛教强调因果关系。
- 占书:指依赖书本知识。
典故解析:
- 因果法则:佛教教义中重要的观念,表示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强调个人行为的重要性。
- 长安:历史上著名的城市,象征着文化的汇聚和繁华的生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赵令畤,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个人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长安,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思想的理解。
诗歌鉴赏:
《初到长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内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诗中的“长安”不仅是地理的象征,更是文化与繁华的代表,诗人却因未能定居于此而感到惆怅。开篇的“来往长安未定居”,道出了一种漂泊无依的状态,仿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暂将僧舍当吾庐”则展现了诗人对简单而宁静生活的向往,尽管身处喧嚣的长安,他却选择了僧舍的清幽来安放自己的心灵。接下来的“空中说法凭铃语,枕上朝饥听木鱼”描绘了诗人在僧舍中聆听佛法、修身养性的场景,铃声与木鱼的音响交织出一种宁静而安详的氛围,强调了内心的修行与外在的静谧。
“因果分明休问佛,行藏自信罢占书”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因果法则的理解和对自身信念的坚守。诗人不再依赖外部的教义与书本,而是从自身的体验中寻找答案,展现了对自我内心的探索与自信。
最后一句“眼前一物真堪羡,百尺长杨水满渠”则引入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百尺高的杨树和满渠的流水,象征着生机与丰盈,给人以希望与美好的向往。这使得整首诗在沉思中透出一丝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切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来往长安未定居:表达诗人四处游荡,未能在长安安定的心情。
- 暂将僧舍当吾庐:将寺庙当作家,体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空中说法凭铃语:铃声如法音,传达佛教教义。
- 枕上朝饥听木鱼:夜晚孤独,肚子饥饿,听木鱼声,象征静思。
- 因果分明休问佛:因果法则清晰,不再依赖佛教问答。
- 行藏自信罢占书:相信自己的内心,摆脱书本的束缚。
- 眼前一物真堪羡:身边的景物让人羡慕,充满生机。
- 百尺长杨水满渠:自然景象的富足,象征生机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如“因果分明”与“行藏自信”。
- 意象:通过“铃声”、“木鱼”、“杨树”等自然意象,传达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长安的描绘和对佛教思想的反思,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对内心自信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美与生活哲学的统一。
意象分析:
- 长安:象征繁华与追求。
- 僧舍: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归宿。
- 铃声与木鱼:象征佛法与内心的修行。
- 百尺长杨:象征生命的丰盈与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长安的状态是? A. 安定居住
B. 漂泊不定
C. 回乡探亲
D. 旅行访友 -
诗中提到的“木鱼”主要象征什么? A. 饥饿
B. 宁静
C. 哀伤
D. 旅行 -
诗人对因果法则的态度是? A. 怀疑
B. 坚信
C. 不在乎
D. 迷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赵令畤的《初到长安》,二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宁静的向往,但杜甫更侧重于对亲情的思念,而赵令畤则更倾向于内心的修行与自我探索。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相关佛教经典与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