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鸡鸣山》
时间: 2025-01-11 05:44: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道东篱菊已黄,无因移向酒尊旁。
西风忽起野烟暮,落叶乱飞山树苍。
雁带寒声归渚急,江涵秋水与天长。
浮云遮尽登高眼,不许愁人望故乡。
白话文翻译:
听说东边的篱笆旁菊花已经凋谢了,我却无法把它移到酒杯旁边。
西风忽然吹起,傍晚的野外烟雾弥漫,落叶纷纷飞舞,山上的树木显得苍老。
大雁带着寒冷的叫声急匆匆地返回水边,江水在秋天的映衬下与天空交融。
浮云遮住了我的视线,让我无法在高处眺望,愁苦的人也不能望见故乡的方向。
注释:
-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特指菊花生长的地方。
- 无因:没有理由,无法。
- 西风:秋天的风,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 野烟:野外的烟雾。
- 渚:水边的小洲。
- 涵:包含,指江水包容了秋天的景色。
- 浮云:天空中的云彩,象征朦胧和遮挡。
典故解析:
- 菊花: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孤傲,尤其在重阳节时。
- 西风: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凋零、衰退的意象。
- 大雁:通常代表远方归来的消息,寄托乡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疆,明代诗人,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重阳节前后,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九日登鸡鸣山》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开篇提到东篱的菊花已黄,暗示了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衰退。诗人内心的惆怅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尤其是“无因移向酒尊旁”一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失落。
接下来,西风起,烟雾弥漫,落叶飞舞,展现出一种萧瑟的秋景,令人感到孤独。在这一过程中,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共鸣。雁声和江水的描写,更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人生短暂的哲思。
最后的“浮云遮尽登高眼”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无奈。尽管登高望远,却因浮云的遮挡,无法看清故乡的方向,暗喻着人生的无常与对故乡的永恒思念。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秋天、对人生的感慨,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道东篱菊已黄:听说东边的篱笆旁菊花已经凋谢,描绘秋天的景象。
- 无因移向酒尊旁:没有理由把菊花移到酒杯旁,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惋惜。
- 西风忽起野烟暮:西风突然吹起,傍晚的野外开始弥漫烟雾。
- 落叶乱飞山树苍:落叶纷飞,山上的树木显得苍老,象征生命的衰退。
- 雁带寒声归渚急:大雁带着寒冷的叫声急匆匆返回水边,表现出急促和思乡的情感。
- 江涵秋水与天长:江水在秋天的映衬下与天空交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
- 浮云遮尽登高眼:浮云遮住了视线,使人无法远望。
- 不许愁人望故乡:让愁苦的人无法看到故乡的方向,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天的景象与人生的感受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
- 拟人:西风和雁声被赋予了人性,使得自然更具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人通过自然描写传达了对人生短暂的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着孤傲和高洁。
- 西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衰退。
- 雁:象征着思乡与归属。
- 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篱”是指什么?
- A. 西边的花
- B. 东边的篱笆
- C. 河边的景象
- D. 高山的树
-
诗中“浮云”遮挡了什么?
- A. 视线
- B. 月亮
- C. 星星
- D. 太阳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 A. 失落与惆怅
- B. 高兴与欢愉
- C. 忘记与轻视
- D. 无动于衷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秋夕》——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诗词对比:
- 《登高》与《九日登鸡鸣山》都表现出对秋天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的《登高》更侧重于个人命运的悲凉,而韩疆的《九日登鸡鸣山》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更为细腻的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明清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