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时间: 2025-01-25 22:43:54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

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

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愁绝行人天易暮,
行向鹧鸪声里住。
渺渺洞庭波,
木叶下,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
趁离亭笛声吹度。
有几个征鸿,
相伴也,送君南去。

白话文翻译:

行人愁苦,天色已渐昏暗,
他走向鹧鸪的叫声所处的地方停住。
渺茫的洞庭湖波涛起伏,
落叶纷飞,楚地的天空又在何方?
折断的杨柳应有无数,
伴随着离亭的笛声飘荡而过。
有几只大雁,
相伴着你,送你南行。

注释:

  • 愁绝:极度忧愁、悲伤。
  • 行人:指离别的人。
  • 鹧鸪声:指鹧鸪鸟的叫声,常代表思乡或离别的情感。
  • 渺渺:形容遥远。
  • 洞庭波:洞庭湖的波涛,象征着辽阔与孤独。
  • 木叶:树木的叶子,象征着秋天的凋零。
  • 趁离亭笛声:在离别的亭子中,笛声响起。
  • 征鸿:指归鸿,象征着远行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容若,号楞伽,清代文学家,满族人,是清初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清丽脱俗,感情真挚,常以离别、思乡等主题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纳兰性德与友人张见阳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离别情景的感慨,具有深厚的友谊和浓烈的离别之情。

诗歌鉴赏: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是一首表现离别情感的诗篇,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惆怅。首句“愁绝行人天易暮”直接点明了离别的主题,伴随着天色渐暗,行人愁苦的心情愈加明显,突显了离别的沉重。接下来,“行向鹧鸪声里住”则将离别的场景与鹧鸪的叫声相结合,鹧鸪常被视作思乡之鸟,增加了惆怅的氛围。

“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将视野拉远,描绘了广阔的洞庭湖,暗示着离别后的孤独和无助。最后几句“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杨柳的残败与笛声的悠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反映了离别的无奈与美好回忆的交错。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离别无奈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人愁苦,天色已晚,暗示离别即将来临。
  • 行向鹧鸪声里住:行人停下脚步,听到鹧鸪的叫声,象征着思乡与离别。
  • 渺渺洞庭波:描绘洞庭湖的辽阔与遥远,表达孤独感。
  • 木叶下,楚天何处:落叶飘零,楚地的天空何方,体现对未来的迷茫。
  • 折残杨柳应无数:折断的杨柳象征离别的伤感,暗示离别的次数。
  • 趁离亭笛声吹度:离亭中的笛声悠扬,渗透出伤感与怀念。
  • 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几只大雁相伴,象征着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离别情感相结合,增强诗意。
  • 拟人:如“笛声吹度”,使音乐似乎有了生命,表达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现了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分别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离别时的孤独与惆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行人:象征离别者,承载着离愁别绪。
  • 鹧鸪:象征思乡与离别。
  • 洞庭湖:象征广阔与孤独。
  • 杨柳:象征离别的伤感。
  • 征鸿:象征远行者及对友人的祝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愁绝行人天易暮”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愁苦
    C. 平静

  2. “鹧鸪声”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思乡
    C. 离别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离别
    C. 思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雨霖铃·寒蝉凄切》:同样表达离别之情,但更多体现了离愁的细腻与伤感。
  • 《送友人》(李白):则以豪放的风格表现离别,展现了对朋友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
  • 《纳兰性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