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王爱梅
作者: 黄庚〔宋代〕
诸生归去暮庭空。
塔下游观倚瘦筇。
千尺宝轮擎海月,
七层金铎语天风。
升堂尽可同僧饭,
持钵何须听寺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空寂的傍晚,诗人看到诸多学生归去,庭院显得空荡荡的。在塔下,诗人倚着瘦弱的拐杖游览观赏。高耸的宝塔仿佛在高高举起海上的明月,七层的金铎在天风中发出悠扬的声音。诗人认为,升堂一起用餐也好,持钵乞食又何必听那寺里的钟声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诸生:指众多的学生。
- 暮庭:傍晚的庭院。
- 瘦筇:瘦弱的拐杖。
- 宝轮:指高耸的宝塔。
- 金铎:金制的铃铛。
- 升堂:上堂吃饭。
- 持钵:乞食。
典故解析:
- “塔下游观”可能指的是佛教寺庙的塔,表现了诗人对宗教文化的关注。
- “千尺宝轮”与佛教中的“法轮”有关,象征着佛法的传播与光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风格清新、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对佛教文化的融汇。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黄庚在寺庙游览时,看到归去的学生,触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佛教生活的思考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寄王爱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欣赏。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空寂的傍晚,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学生们的归去意味着生活的喧嚣与繁忙的结束,留下的只有静谧的庭院和诗人的身影。接下来的两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宝轮与金铎的结合,不仅体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也象征着精神的追求与内心的宁静。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寺庙生活的思考,升堂用餐与持钵乞食的对比,反映出他对宗教仪式的淡泊态度。整首诗给人以深远的思考,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诸生归去暮庭空:黄昏时分,学生们纷纷离去,庭院显得格外空旷,传达出孤独感。
- 塔下游观倚瘦筇:诗人倚着拐杖,悠闲地在塔下游览,表达了对美景的欣赏与对人生的思考。
- 千尺宝轮擎海月:宝塔高耸入云,仿佛在举起海上的明月,寓意着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 七层金铎语天风:金铎在风中发出悠扬的声音,象征着宗教的庄严与神圣。
- 升堂尽可同僧饭:升堂吃饭也可以和僧人一起,表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持钵何须听寺钟:持钵乞食,与其倾听寺里的钟声,不如享受当下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升堂尽可同僧饭,持钵何须听寺钟”,形成和谐的音韵。
- 比喻:宝轮与金铎的描写,丰富了诗的意象,增强了宗教气息。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宗教生活的思考,以及在纷繁的世俗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轮:象征着光明与智慧,代表佛法的传播。
- 金铎:象征着神圣与庄严,是对宗教的崇敬。
- 庭空:反映出孤独与静谧,表达人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诸生归去”指的是谁的归去?
- A. 学生
- B. 僧人
- C. 诗人
- D. 游客
-
“升堂尽可同僧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渴望繁华
- B. 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C. 对世俗的厌倦
- D. 对名利的追求
-
诗中“千尺宝轮”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智慧与光明
- C. 自然
- D. 亲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黄庚的《寄王爱梅》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孤独与宁静的追求,但黄庚更倾向于佛教文化的思考,而李白则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的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