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齐着力·电急流光》
时间: 2025-01-11 05:03: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电急流光,天生薄命,有泪如潮。勉为欢谑,到底总无聊。欲谱频年离恨,言已尽恨未曾消。凭谁把,一天愁绪,按出琼萧。往事水迢迢,窗前月几番空照魂销。旧欢新梦,雁齿小红桥。最是烧灯时候,宜春髻酒暖蒲萄。凄凉煞,五枝青玉,风雨飘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悲伤和无奈的情感世界。电光闪烁,似乎在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泪水像潮水般涌来。即便试图以欢笑掩饰内心的空虚,终究还是感到无聊和孤寂。想要倾诉多年的离愁,虽然话语已尽,但心中的恨意却依然未曾减轻。到底应该向谁诉说这一整天的愁绪呢?过去的往事如水般遥远,窗前的明月又几次照亮了我忧伤的心灵。旧日的欢愉和新的梦境交织在一起,犹如那小红桥上的雁阵。最适合点燃灯火的时刻,正是春日里醉酒暖意与葡萄的温情交融。可悲的是,眼前的景象如同五枝青玉,在风雨中摇曳不定。
注释
- 电急流光:形容闪电般的光芒,暗示生命的匆忙与短暂。
- 薄命:指命运多舛,生命无常。
- 有泪如潮:形容泪水涌动,如潮水般汹涌。
- 琼萧:古代乐器,象征着美好的情感与音乐。
- 迢迢:形容遥远,通常用来形容路途的漫长。
- 雁齿:指雁的牙齿,形容交错的景象。
典故解析
- 青玉:青玉常用来象征美好而脆弱的事物。
- 宜春:古代的春天,象征着温暖与欢乐,但这里与伤感的情绪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著名词人,因其词作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个人情感波动之际,可能反映了他对过往恋情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短暂与情感无常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忧伤与孤独。他用“电急流光”来开篇,迅速引入主题,暗示着生命的匆忙与短暂。接下来通过“有泪如潮”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波动,泪水象征着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在诗中,诗人尝试用欢笑和玩笑来掩饰内心的空虚,但“勉为欢谑,到底总无聊”揭示了这种掩饰的无效。进一步,诗人渴望表达多年的离恨,却发现“言已尽恨未曾消”,这句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无奈与痛苦。
在“往事水迢迢”中,诗人将过去的回忆比作遥远的流水,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窗前的月光几次照耀,却无法驱散心中的阴霾。最后,诗中的“最是烧灯时候”不仅描绘了一个温暖的场景,也暗示着在此时此刻,内心的凄凉尤为明显。
全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既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流露出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无奈,形成了一个关于爱与恨、欢笑与泪水的复杂情感网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电急流光:迅速而短暂的光,象征生命的匆忙。
- 天生薄命:生来命运多舛,暗示对生命的感慨。
- 有泪如潮:泪水涌动,情感强烈。
- 勉为欢谑:虽然努力表现欢笑,但内心仍感空虚。
- 欲谱频年离恨:想要倾诉多年的离愁,但无法表达。
- 言已尽恨未曾消:话虽说尽,心中的痛苦依然存在。
- 凭谁把,一天愁绪:不知向谁倾诉这满心的愁苦。
- 往事水迢迢:过去的事如水般遥远,难以追忆。
- 窗前月几番空照魂销:明月几度照耀,却难以抚平心中的伤痛。
- 旧欢新梦:昔日的欢愉与新的梦想交织。
- 雁齿小红桥:描绘出一种温柔的意境,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 最是烧灯时候:灯火通明的时刻,恰好是温暖与孤独并存。
- 宜春髻酒暖蒲萄:春天的温暖与饮酒的愉悦,形成鲜明对比。
- 凄凉煞:感叹内心的凄凉。
- 五枝青玉,风雨飘飘:描绘出一种美丽却脆弱的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电急流光”象征短暂生命。
- 拟人:将情感化为独立的存在,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如“旧欢新梦”,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生命无常与情感复杂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电光:象征生命的短暂与匆忙。
- 泪水:表现内心的情感波动。
- 明月:象征回忆与思念。
- 青玉:代表美好的事物与脆弱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电急流光”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短暂
- B) 快乐的时光
- C) 美好的回忆
-
诗中提到的“琼萧”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饮料
- C) 一种花卉
-
诗人对往事的态度是:
- A) 忘记
- B) 怀念
- C) 轻视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对往事的怀念,但情感基调更为柔和。
- 苏轼《水调歌头》:虽然也是对人生的感慨,但更加积极向上,展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 《纳兰性德词全集》
- 《清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