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脉脉惜佳夜,泠泠成浩歌。
傥无诗句子,将奈月明何!
露气蒙花重,风声入树多。
清欢殊未办,桂影堕江波。
白话文翻译:
这夜色如此美好,我情不自禁地珍惜它;夜风轻柔,仿佛在吟唱一首美妙的歌曲。
如果没有诗句来表达我的情感,那么这明亮的月光又能带给我什么呢?
露珠仿佛压弯了花瓣,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
我还未能享受这份清雅的乐趣,桂树的影子已悄然落入江波之中。
注释:
- 脉脉:形容情意绵绵,深情款款。
- 惜佳夜:珍惜美好的夜晚。
- 泠泠: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 傥:假如、如果。
- 奈:如何,怎么。
- 露气:露水的气息。
- 蒙:覆盖,遮掩。
- 清欢:清雅的欢乐。
- 桂影:桂花树的阴影。
- 堕:落下,掉落。
- 江波:江水的波纹。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桂影”可能指代月下桂花,象征着清雅与高洁。在中国文化中,桂花常与中秋节、团圆等主题相联系,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仲淹,号涧田,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文、词,作品多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期间,诗人通过描绘美好的夏夜景象,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感受。
诗歌鉴赏:
《夏夜》是范成大的代表作之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夏夜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开头“脉脉惜佳夜”一句,通过“惜”字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这种情感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接着,诗人在夜的宁静中聆听风声、观赏露珠,这些细节描写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在“傥无诗句子,将奈月明何”中,诗人自问自答,表达出一种无奈的情绪,似乎在说,即使有如此美好的夜晚,若无诗句来表达,心中仍感空虚。最后两句“清欢殊未办,桂影堕江波”,则透出一种淡淡的失落感,尽管有美景,但内心的欢愉却未能完全实现,桂影与江波的结合,暗示着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整首诗情景交融,细腻又充满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脉脉惜佳夜:夜色美丽,让人心生怜惜。
- 泠泠成浩歌:夜风轻柔,似乎在演奏一曲动人的音乐。
- 傥无诗句子:如果没有诗句,表达不了心中的感受。
- 将奈月明何:明亮的月光又能带给我什么呢?
- 露气蒙花重:露水沉重地压在花瓣上。
- 风声入树多:微风掠过,树叶间传来沙沙声。
- 清欢殊未办:我尚未享受这份清雅的快乐。
- 桂影堕江波:桂花的影子已悄然落入江水中。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晚比作“佳夜”,赋予其美好形象。
- 拟人:夜风被描绘成在“成浩歌”,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露气蒙花重,风声入树多”,整齐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夏夜的珍惜与感慨,透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隐含着对人生短暂的无奈和思索。
意象分析:
- 夜晚:象征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露珠:传达清新与纯净,代表着生命的脆弱。
- 风声:象征自然的声音,带来宁静与安慰。
- 桂影:象征高洁与美好,也暗示着短暂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脉脉惜佳夜”中的“脉脉”是什么意思?
- A. 激烈
- B. 细腻
- C. 短暂
-
“傥无诗句子”的意思是?
- A. 如果没有诗句
- B. 如果有诗句
- C. 如果有音乐
-
诗中提到的“桂影”象征什么?
- A. 爱情
- B. 高洁与美好
- C. 悲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描绘夜晚的意境,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月亮和自然景色表达情感,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 范成大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皆在描绘月夜,范成大更侧重于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豪放的个性与对酒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