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柳新晴暝紫烟,小江吹冻舞清涟。
红尘一哄人归後,跕跕饥鸢蹙纸钱。
白话文翻译:
在新晴的日子里,远处的柳树显得格外清晰,薄薄的紫烟袅袅升起;小江的水面上,寒风轻拂,波荡起细小的涟漪。
红尘喧嚣过后,人们纷纷归去,只剩下饥鸢在空中盘旋,低头寻找纸钱。
注释:
字词注释:
- “远柳”:远处的柳树,象征着春天和生机。
- “新晴”:刚刚放晴的天气,传达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
- “暝紫烟”:傍晚时分的紫色烟雾,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小江”:指小河流,流动的水象征着生命的流淌。
- “舞清涟”:形容水波轻轻起舞,展现生动的自然景象。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喧嚣的生活。
- “跕跕饥鸢”:形容饥饿的鸢(鹰的一种)在空中飞翔的声音,表现孤独和无助。
- “蹙纸钱”:指用纸钱祭祀的场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
典故解析:
- “红尘”常用来指代世俗生活,与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相对立,强调世俗之苦。
- “纸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于祭祀,寄托对逝者的思念和祭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云溪,江苏常州人,是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及书法家。他的诗风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侧重表现个人情感,文笔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感悟。诗中描绘的春日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喧嚣的反思。
诗歌鉴赏:
《初三日出东郊碑楼院》是一首极富生活气息的诗作,展现了范成大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刻感受。诗的开头“远柳新晴暝紫烟”,通过描绘新晴后的远处柳树,展现出清新而宁静的自然景象,仿佛让人置身于初春的柔和气候中,感受到生命的复苏。而“紫烟”则增添了一丝神秘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诗意。
接下来的“小江吹冻舞清涟”,则将目光转向流动的水面,清晨的寒风轻拂,水波荡漾,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动静结合的自然图景。同时,诗人利用“舞”字,赋予水波以生命,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转折到“红尘一哄人归後”,此处则引入了世俗的喧嚣,带来了生活的对比。众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匆匆归去,留下的只有“跕跕饥鸢蹙纸钱”,饥饿的鸢在空中徘徊,象征着对物质的追求和对灵魂的渴望。这一细节不仅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人在红尘中的孤独与无奈。
全诗虽然描绘的是自然景观,但在细腻的观察和情感的表达中,蕴含着对人生、世俗的深刻思考。诗人在清新的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现实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形成了一种哲理性思考,值得我们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柳新晴暝紫烟”:远处的柳树在刚刚放晴的天空下,透着淡淡的紫色烟雾,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气息。
- “小江吹冻舞清涟”:小江水面上,寒风轻拂,波纹轻舞,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灵动。
- “红尘一哄人归後”:人们在世俗的喧嚣中匆匆归去,突显了生活的快节奏。
- “跕跕饥鸢蹙纸钱”:饥饿的鸢飞翔在空中,低头寻找纸钱,象征着对物质的追求与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波比作“舞”,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 拟人: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其人的动作与情感,如“舞清涟”。
- 对仗:整首诗中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全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与生机,代表了新的开始。
- 清涟:象征着宁静与柔美,展现出自然的韵味。
- 红尘:象征着世俗的纷扰与喧嚣,反映出生活的复杂与无奈。
- 饥鸢:象征着孤独与渴望,表现出对生活的追求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远柳”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凋零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 A -
“跕跕饥鸢”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自然的美
B. 生活的孤独
C. 人际的温暖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红尘”是指什么? A. 世俗生活
B. 自然风光
C. 诗人的内心
答案: A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李白《月下独酌》与范成大《初三日出东郊碑楼院》对比: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思的思考,但李白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孤独的沉思,而范成大则更注重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与世俗生活的对比,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范成大诗文集》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